

1.供養;照應。
比喻用計脫逃而使對方不能及時發覺。
1.見"金蟬脫殼"。
1.金色的蟾蜍。
2.蟾蜍形金屬香器的鼻紐。亦借指香器。
3.月亮的別稱。神話傳說月中有蟾蜍﹐故稱。語本漢張衡《靈憲》﹕"羿請不死之藥于西王母﹐姮娥竊之以奔月……遂托身于月﹐是為蟾衑。"
1.見"金閶亭"。
1.蘇州有金門﹑閶門兩城門﹐故以"金閶"借指蘇州。
1.亭名。舊址在今江蘇省蘇州市閶門內。
1.用銅作裝飾的車子。
2.古代一種呈金車形的祥瑞。
1.被風卷起的呈云霧狀的沙塵。因其色黃﹐故稱。
2.佛教衡量長度的單位名。
1.道書仙宮名。
1.指堅固的城。
2.京城。
3.城內牙城﹔城中之城。
4.地名。古郡。在今甘肅蘭州之西北。
5.地名。東晉時丹陽郡江乘縣地名。參見"金城柳"。 6.地名。五代時應州縣名。
1.《晉書.桓溫傳》﹕"溫自江陵北伐﹐行經金城﹐見少為瑯邪時所種柳皆已十圍﹐慨然曰﹕'木猶如此﹐人何以堪!'攀枝執條﹐泫然流涕。"后遂用以為世事興廢之典。
1.謂遼闊的國土堅城環繞﹐險固可靠。
1.比喻險固的城池。
金屬造的城,滾水的護城河,形容堅固不易攻破的城池。
1.桃的一種。
1.金黃色的橙。
1.宮殿屋脊上金屬制成的形狀像鴟尾的裝飾物。古人以為可鎮火災。
1.金色的螭形花飾。
1.池的美稱。
2.即金明池。
3.借指帝都。
1.用金屬裝飾的宮階。借指臣子朝拜皇帝的地方。
1.齒之堅者。
2.古族名。
3.地名。約指今云南瀾滄江到保山騰沖一帶。
1.金色的翅膀。
2.金作的似鳥飛狀的飾物。
3.古代戰船名。
4.見"金翅鳥"。
1.見"金鴗擘海"。
1.梵語。鳥名。佛教傳說中的大鳥。
1.古代帝王﹑官員儀仗中遮蔽之具。
1.婦女首飾。以黃金制成蟲形﹐故稱。南朝梁吳均《和蕭洗馬子顯古意》之一﹕"蓮花銜青雀﹐寶粟鈿金蟲。"唐李賀《惱公》詩﹕"陂陀梳碧鳳﹐腰裊帶金蟲。"王琦匯解﹕"以金作蝴蝶﹑蜻蜓等物形而綴之釵上者。"清趙進美《山花子.曉妝》詞﹕"雙啟螭奩交翠羽﹐半欹蟬鬢卸金蟲。"一說﹐昆蟲名。蟲可用為首飾。
2.金龜子的俗稱。
3.比喻燈花。
1.佛教傳說中的降魔兵器。
在甘肅金昌市。中國三大多金屬共生礦之一。以鎳礦為主,硫化鎳儲量居世界第二位。伴生有銅、鉑、鈷等十八種有色和稀有金屬。鎳、鈷產量全國第一,并為中國鉑金屬主要產地。
1.一種金質的盛酒器。
中醫指刀槍等金屬器械所造成的傷口。
1.見"金窗"。
1.亦作"金窓"。亦作"金牕"。
2.華美的窗。
1.見"金窗"。
1.見"金床"。
1.見"金瘡"。
1.指秋風。
1.金椎。
1.金鏃箭。遼代君主在舉行勘定地形的儀式中所用之箭。
1.金制的名片。
1.金色的細毛。
1.金黃﹑翠綠之色。
2.黃金和翠玉制成的飾物。
1.謂在器物上用黃金涂飾或鑲嵌文字或花紋。
2.見"金錯刀"。
1.古代錢幣名。王莽攝政時鑄造﹐以黃金錯鏤其文。也稱錯刀。
2.泛指錢財。
3.刀名。
4.寫字﹑繪畫的一種筆體。
1.書體名。
1.朝鮮語。映山紅。
1.金飾的腰帶。古代帝王﹑后妃﹑文武百官所服腰帶﹐有革﹑金﹑玉﹑銀等差別﹐其制度各代不同﹐亦多變易。
1.芍藥之名貴者。也稱金腰帶。
1.見"金蛇"。
1.秀美的眉毛。借指美人。
中國古代煉丹術名詞。包括外丹”和內丹”兩種。外丹是用丹砂(紅色硫化汞)與鉛、硫黃等原料燒煉而成的黃色藥金(還丹),其成品叫金丹。道教認為服食以后可以使人成仙、長生不老。唐代以前,金丹多指外丹。唐宋以后多指修煉內丹,即把人體作爐鼎”,以體內的精”、氣”作藥物,用神”燒煉,道教認為使精、氣、神凝聚可結成圣胎”,即可脫胎換骨而成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