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猶敬慎。
1.古代秦地人饋贈喪家食物稱殩孝。
額題《晉故振威將軍建寧太守爨府君之墓》。東晉碑刻。正書。公元405年鐫立于建寧(治所在今云南曲靖)。書體在隸、楷之間,樸厚古茂,橫劃收筆多見波勢。
1.雜劇劇本。
1.執炊的婢女。
1.我國古代居住在西南一帶的兩個少數民族。
1.燒火做飯。
1.猶爨濯。
1.猶沸鼎。
1.即炊事員。
1.執炊的婦女。
1.喻指豪華生活。
1.謂薪如桂,米似玉。比喻物價貴昂,生活艱辛。
1.灶膛里的火。
1.亦作"?鑊"。
2.猶沸鼎。
1.炊具。
1.謂生火煮飯。
1.亦作"?蠟"。
2.晉石崇極奢靡,與王愷,斗富,曾以蠟代薪。事見《晉書.石崇傳》◇用"?蠟"喻富貴奢華。
1.南朝宋碑。碑額題《宋故龍驤將軍護鎮蠻校尉寧州刺史邛都縣侯爨使君之碑》,爨道慶撰文,趙次之﹑杜長子等于大明二年(公元458年)立。碑高近丈,碑文記爨龍顏政績。用筆多隸意,書法雄強茂美。清道光年間為阮元發現而建亭護之,并為之撰跋。今碑在云南省陸良縣,與《爨寶子碑》合稱"二爨",為世所重。
1.金元時院本的別稱。
2.泛指演劇。
1.謂焚琴為炊。
2.喻指糟蹋美好的事物。
1.廚師,主廚的人。
1.廚房。
1.謂焚燒桐木為炊。事本晉干寶《搜神記》卷十三"吳人有燒桐以爨者,邕(蔡邕)聞火烈聲,曰'此良材也。'因請之,削以為琴,果有美音。"后以"爨桐"指遭毀棄的良材。
2.指焦尾琴。
1.傳說晉溫嶠過牛渚磯,燃犀角照磯水,看見水中許多精怪。見《晉書.溫嶠傳》◇用以比喻洞察奸邪。
1.灶下。
2.指廚房。
1.猶爨下馀。
1.即焦尾琴。借指高雅之古曲。
1.猶爨下馀。
1.謂灶下焚燒良木發出的火烈聲。
1.謂灶下燒殘的良木。典出《后漢書.蔡邕傳》"吳人有燒桐以爨者,邕聞火烈之聲,知其良木,因請而裁為琴,果有美音。"后以"爨下余"比喻幸免于難的良材。
1.燒火煮飯。泛指料理家務。
2.指焦尾琴。
1.即水星。一名辰星。
1.亦作"爨煙"。
2.炊煙。
1.演戲;扮演。
1.亦作"?灶"。
2.爐灶。
1.燒;燒煮。
1.做飯﹑洗刷。泛指家務。
北宋畫家。字子西,濠州(治今安徽鳳陽東)人。初為圖畫院藝學,1078-1085年間遷待詔。工花竹禽鳥,體制清贍,生動自然,尤以敗荷鳧雁為佳,一改黃筌濃艷畫風。亦善畫佛道鬼神等。有《雙喜圖》等存世。
1.東漢崔髎﹑蔡邕的并稱。二人皆以文章聞名。
2.崔瑗和蔡邕的并稱,二人皆以書法聞名。
1.高大貌;高峻貌。
1.不齊貌。
1.錯落,交錯。
2.引申為裝飾點綴。
唐代詩人。汴州(今河南開封)人。開元年間進士。曾任司勛員外郎。早期詩作多寫閨情,后赴邊塞,詩風變為慷慨豪放。尤以《黃鶴樓》為著名。有《崔顥集》。
1.唐歌妓名。曾與裴敬中相愛,既別,托畫家寫其肖像寄敬中曰"崔徽一旦不及畫中人,且為郎死。"后抱恨而卒。事見唐元稹《崔徽歌序》◇多以指美麗多情或善畫的少女。
1.自魏晉至唐代,山東士族大姓有崔氏﹑盧氏,長期居高顯之位。《舊唐書.竇威傳》"高祖笑曰'比見關東人與崔盧為婚,猶自矜伐,公代為帝戚,不亦貴乎!'"后因以崔盧借指豪門大姓。
1.古代神怪傳說人物。據唐段成式《酉陽雜俎.冥跡》載,清河人崔羅什途經長白山西,逢一鬼女,自稱漢末吳質之女,所談漢魏時事,皆與史合。臨別,謂崔十年后當更相逢。十年后,崔食杏未盡而死◇因用為人神交接的典故。
舞蹈家。原籍朝鮮。女。1951年入北京中央戲劇學院舞蹈研究班,1952年后在中央歌舞團、東方歌舞團任獨舞演員,舞姿舒展典雅。創作演出的舞蹈《豐收曲》、《喜悅》,曾在全國舞蹈比賽中獲獎。
1.猶蹉跎。虛度光陰。
1.指唐代崔胤。昭宗時借朱溫之力,曾四次拜為宰相,故稱。
1.唐代傳說。《太平廣記》卷四三三引唐薛用弱《集異記》蒲州人崔韜,旅途中遇一虎怪,脫皮變為美女,與韜同寢,韜暗將虎皮投入井中,攜女而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