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漢鄭當時(字莊)為太子舍人時,每逢洗沐日,常置驛馬長安諸郊,接待賓客◇因以"鄭莊驛"為好客主人迎賓待客之所。
1.強兵。
2.鋒利的兵器。
3.見"犀仆"。
1.指犀柄麈尾。
1.以犀角為柄的麈尾。魏晉名士清談常持麈尾。
1.犀象。布,"象"字之訛。
1.堅固的車子。
1.亦作"犀椎"。
2.古代打擊樂器方響中的犀角制小槌。
1.即犀角帶。
1.明代的一種官服。飾以犀角的腰帶和飾以獅子花樣的補子,為上品官的服飾。
1.用犀角制成的導發(fā)具。古人用以引發(fā)入冠幘。
1.猶犀照牛渚。
1.犀皮制的席。
1.頭頂骨隆起如犀角,腳掌上有龜背紋。舊時所謂貴人之相。語本《后漢書.李固傳》"固貌狀有奇表﹐鼎角匿犀﹐足履j文。"李賢注"鼎角者﹐頂有骨如鼎足也。匿犀﹐伏犀也。謂骨當額上入發(fā)際隱起也。足履j文者二千石﹐見《相書》。"
1.劃分。古代傳說有水獸名水犀,出入有光,水為之分開,故云。
1.古時爐香之一。
1.犀牛皮。
1.犀角制的弓。泛指強弓。
1.如犀角之額骨。所謂貴者之相。
1.用犀角制的毛筆管。亦借指毛筆。
1.犀牛所發(fā)的光。
2.銳利的眼光。
1.即犀甲’,鎧甲。
1.犀角燃燒的火焰。喻銳利的目光。
1.犀牛皮制的鎧甲。犀皮不常有,或用牛皮,亦稱犀甲。
2.借指軍隊。
1.用犀角制的詔書封檢。借指詔書。
1.犀牛角。可入藥,也可制器。
2.指額上發(fā)際隆起之骨。相士以為貴相。
3.借指筍。
1.飾有犀角的腰帶。非品官不能用。
1.強兵。
1.謂觀察事物銳利深刻。
1.古時塊茶名。
鋒刃堅固銳利。也形容言辭、目光等尖銳明快器不犀利|詞鋒犀利|目光犀利。
1.額角骨突出如犀,臉頰潔白如玉。借指相貌不凡的年輕人。
1.堅固的大盾牌。
哺乳綱,奇蹄目,犀科。體長22~45米,重2800~3000千克。體粗壯,毛稀少,皮厚粗糙。吻上有一或兩角。以植物為食。棲息于非洲和亞洲,列為國際保護動物。
1.《關尹子.五鑒》"譬如犀牛望月,月形入角,特因識生,始有月形,而彼真月,初不在角。"謂犀牛望月久,故感其影于角。明陳繼儒《太平清話》卷四"呂東萊畜犀帶一圍﹐文理縝密﹐中有一月影﹐過望則見﹐蓋犀牛望月之久﹐故感其影于角。"后因形容長久盼望。
1.強勁的弓弩。
1.以犀紋為飾的盤子。
1.犀牛皮。
2.見"犀毗"。
1.帶鉤。
2.亦作"犀皮"。漆器的別稱。
1.亦作"犀兵"。亦作"犀伻"。
2.古時稱來使。
1.洗兒錢。
1.古代傳說中的獸名。
2.用犀皮制成的盾牌。語本《國語.吳語》"建肥胡,奉文犀之渠。"韋昭注"肥胡,幡也。文犀之渠,謂榡也。文犀,犀之有文理者。"
3.犀甲。
4.借指戰(zhàn)士或戎事。
1.見"犀燃燭照"。
1.猶犀照牛渚。
1.堅固銳利。
2.借指精銳部隊。
1.戰(zhàn)國魏官名。公孫衍曾為此官,故借稱公孫衍。
2.《史記.張儀列傳》"陳軫曰'公何好飲也?'犀首曰'無事也。'"后即以"犀首"指無事好飲之人。
1.犀角制的梳子。
1.犀磐兕。
2.指犀兕的皮。
3.指以犀兕皮制的甲或盾。
1.堅固的盾牌。
1.堅固的攔江鐵鎖。
1.薄犀皮制的帷幔。帖,通"幨"。
1.即犀角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