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繡有日月﹑星辰等圖案的古代禮服。每圖為一章﹐天子十二章﹐群臣按品級以九﹑七﹑五﹑三章遞降。
2.有識別符號的衣服。
1.以手取物。
1.辦法。
1.用指甲或輕或重地抓搔。
2.抓取,獲得。
3.喻指做事﹑干活。
4.比喻憑借,依靠。
1.掙錢。
1.比喻感情破裂﹐公開爭吵。
1.見"抓破臉皮"。
1.見"抓破臉皮"。
1.掌權。
1.小兒游戲之一。拋抓石子以賭勝負。
1.形容慌張的樣子。
1.謂忙亂著急,不知所措。
1.取用,花費。
1.形容心里焦急得難受。
1.尋找。
1.中藥店店員按照藥方配藥。
2.拿著藥方到中藥店買藥。
1.扎縛;扎束。
1.束扎。
1.舊時做小生意的人所采用的類似賭博的一種推銷方式。
1.見"抓周"。
話劇劇本。集體創作,吳雪執筆(1938-1943年)。抓丁隊盧隊長向王保長要壯丁,王保長聲稱要地主李老栓的兒子當兵。李老栓詐取佃農姜國富的血汗錢后,又買通王保長,抓了姜的獨生子當替身。姜的兒子逃上了華鎣山。李老栓當官的大兒子由省城回鄉,率全家將王保長痛打一頓。然后握手言和,共同抓壯丁。不料華鎣山的游擊隊打下山來,被抓的壯丁們舉行了暴動。
1.小兒游戲之一。用手拋抓果核﹑石子或裝有沙泥的小布包以比賽勝負。
1.拷打。
1.古代婦人喪髻。以麻線束發。
1.梳喪髻的婦人;戴孝的婦人。
1.婦人喪冠。
1.梳在頭頂兩旁或腦后的發髻。古時男女皆有,近代常為中老年婦女發型。
1.即髽髻。
1.猶言披麻戴孝。绖,古代喪期結在頭上或腰間的麻帶。
1.以麻束發。
2.以麻束發的人。古時借指蠻夷或蠻夷之邦。
1.即髽髻。
1.護衛之臣。
1.手指或腳趾前端的角質硬殼。
1.亦作"爪鬰"。
2.修剪手指甲和腳趾甲。
1.明代皇子戴的一種帽子。
1.手的俗稱。
1.生活用具。金屬絲或細篾條等編成﹐有柄﹐用以撈取水中物。
1.用手指按治內膜。
1.方言。形容口音怪異。
1.衛士;禁衛軍將士。
印度尼西亞最重要島嶼。東西長約970千米,南北寬95~160千米,面積126萬平方千米。人口9300多萬(1982年),占全國總人口60%。以山地、丘陵為主,多火山。氣候炎熱。農、林、礦產豐富。開發歷史悠久,向為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地區。全國三個最大城市雅加達、萬隆、泗水都在島上。
1.古國名。即今南洋群島的爪哇島。因遠在海外﹐迷迷茫茫﹐故多借指遙遠虛無之處。
印度尼西亞人數最多的民族。另有少數在馬來半島等地。約7 633萬人(1985年)。講爪哇語。多信伊斯蘭教,部分信基督教新教。男女均行割禮。主要從事農業,部分從事漁業和工業。
也稱直立猿人”,簡稱爪哇人”。世界上最早發現的猿人化石。其頭蓋骨、臼齒和左側股骨化石,于1891年在印度尼西亞爪哇的更新世中期地層中被發現。根據形態特征判斷,介于猿與人之間。
1.鷙禽猛獸的爪和嘴。喻幫兇。
1.找尋。
比喻為壞人效力的人他是個甘愿作侵略者爪牙的民族敗類。
1.禁衛軍將官。
1.指作為羽翼的屬吏。
1.見"爪翦"。
1.一種生活用品。形如手而彎其指﹐有長柄﹐背癢時用以抓爬。亦名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