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民間傳說神仙名。《醒世恒言·勘皮靴單證二郎神》"萬花深處,一聲響喨,見一尊神道,立在夫人面前……仔細看時,正比廟中所塑二郎神模樣,不差分毫來去。手執一彈弓,又像張仙送子一般。"顧學頡校注"神仙故事張遠霄,眉山人;五代時游青城山得道。曾有四目老人,傳以弓彈,謂能避役。又,五代蜀孟昶有挾彈的畫像。宋滅蜀后,孟昶的妃子花蕊夫人把像帶入宋宮懸掛,宋太祖看見了,問她,她詭稱是張仙的像,供他,可令人得子。民間流傳,就把兩件事混為一個故事。"一說,指梓潼神。參閱明陸深《金臺紀聞》﹑郎瑛《七修類稿》卷二六﹑清朱彝尊《曝書亭集·重修張仙祠碑》。
1.調換。
1.撥旺爐火。引申為挑撥﹐煽動。
1.撥弄爐火的短棒。喻挑撥者。
1.撥下;發下。
1.技擊動作之一。以己腳挑人腳使之仆倒。
1.撥付解送。
1.猶潑棄﹐傾棄。
1.即撥房。
1.撥付或匯劃款項。
1.撥動。
2.撫摸。
3.琢磨。
4.打發;拉扯。
5.指手腳拍打著的動作。
1.見"撥剌"。
1.象聲詞。多形容馬疾走聲。
擬聲詞船尾跳魚撥剌鳴。
1.鑄作金屬印章或人像的方法。一般先雕刻蠟模﹐外面用泥作范﹐熔金屬注入泥范而成﹐故稱。
1.舊時貨郎用來招攬顧客的手搖小鼓。有柄﹐兩旁系墜﹐握柄轉動鼓﹐墜擊鼓發聲。亦用作小兒玩具。
1.晃動。
2.忽然。
1.猶整理。
1.明制﹐把國子監監生分撥各政府部門充歷事生進行實習。
1.調撥琴弦。捩﹐轉弦的軸。
1.撥弄爐灰。
1.平定禍亂。
2.治理亂政。
3.挑撥。
治平世亂,恢復正常撥亂反正的決策。
1.猶撥亂反正。
1.見"撥亂反治"。
1.來回擺動。
1.猶撥冗。
1.解悶。唐杜甫有《撥悶》詩。
1.剪除撲滅。
1.猶潑墨。亦泛指縱情作畫。
1.來回撥動。
2.擺布;擺弄。
3.琢磨。
4.搬弄﹐挑撥。
1.未濾過的重釀酒。亦泛指酒。
2.指重釀成酒。
3.舀取未濾過的酒。
1.平定。
1.宋代轉遞急要文書的驛站。
1.整治田畦。
1.喘氣。
1.摒棄;摒除。
1.打發﹐排遣。
1.廢棄。
推開繁忙事務(抽空的意思,多用于客套話)務請撥冗出席。
1.彈奏樂器。阮﹐阮咸﹐樂器名。形似琵琶而圓。相傳為晉阮咸所造﹐故稱。
1.頂開泥沙。
2.舊時堪輿家謂卜斷墓穴吉兇之事。
1.清代官名。滿語『語稱領催。管理佐領內的文書﹑餉糈庶務。
1.散播食物。
2.宋大內進膳時的警戒措施。
1.甩動。
1.挑破。
1.面頰豐滿貌。
1.剔除。
2.猶撥冗。
1.開啟天門。喻本領非凡。
1.唐代一種戴假面具的樂舞﹐來自西域。又名拔頭﹑缽頭。
1.同"撥萬論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