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形容話說不響。
1.形容波濤撞擊之聲。
1.形容疾風迅雷轟鳴怒號。
1.見"訇磤"。
1.亦作"訇殷"。
2.大聲。
1.巨大的聲響。
1.熾熱的爐灶。
烘托;陪襯。
1.忽然,一下子。
1.火勢猛烈貌。
1.烤火,向火取暖。
1.霽光映照。
1.用火燥物。
1.中間放小火盆的竹籃。用以取暖或烘干衣物。
1.暖簾。冬天掛的棉門簾。
(~兒)竹片、柳條或荊條等編成的籠子,罩在爐子或火盆上,用來烘干衣物。
1.火爐。
1.通明。
1.謂陽光映照晴空。
1.火熱貌。
2.哄然。喧鬧貌。
1.見"烘杮"。
1.亦作"烘柹"。
2.閉藏未熟的青柿于容器中,使其自然紅熟,謂之"烘杮"。
1.唐代御史有臺院﹑殿院﹑察院之分,由臺院一名年資最高者主雜事,謂之"雜端";凡公堂會食,都不談笑,如雜端先笑,則三院之人隨之大笑,謂之"烘堂"。見唐趙璾《因話錄.征》◇因以"烘堂大笑"形容滿屋的人同時大笑。
1.喧騰。
1.火旺盛貌。
1.火盛貌。
①國畫的一種畫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點染輪廓外部,使物像鮮明。②寫作時先從側面描寫,然后再引出主題,使要表現的事物鮮明突出。③泛指陪襯,使明顯突出藍天~著白云丨紅花還要綠葉~。
用加熱的方法把潮濕物品中水分去掉的箱形裝置,多用于工業。
1.光焰。
2.煥發光華。
1.映照成影。
1.即烘托。
1.波浪相激聲。
1.波浪相激聲。
1.象聲詞。形容聲音宏大。
1.形容鼓聲宏大。
1.猶薨殂。
1.指王侯之死。
1.象聲詞。眾蟲齊飛聲。
2.象聲詞。亦用來摹擬其他各種聲音,如填土聲﹑雷聲﹑鼓聲﹑水聲等。
1.猶薨殂。
1.薨殂。指王侯死亡。
1.猶哄然。形容人聲嘈雜。
1.猶薨殂。
1.薨殂。
1.薨殂。指王侯死亡。
1.指皇帝子女少年時死亡。
1.草名。根莖可入藥,可釀酒。
2.荸薺的別名。以葉背有三棱劍脊而得名。見明李時珍《本草綱目.果六.烏芋》。
1.猶言黑糝糝。
1.形容皮膚黧黑。
1.臉色陰沉;不痛快。
1.《舊唐書.李密傳》"密以父蔭為左親侍,嘗在仗下。煬帝顧見之﹐退謂許公宇文述曰'向者左仗下黑色小兒為誰?'許公對曰'蒲山公李寛子密也。'帝曰'個小兒視瞻異常,勿令宿衛!'"后即以"黑色兒"指李密。
用75%的硝酸鉀、10%的硫和15%的木炭混合制成的火藥,黑色,粒狀,爆炸時煙霧很大。供軍用、獵用和爆破用,也用來做花炮≮色火藥是我國唐朝時發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