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也稱自導水雷”。能自動跟蹤攻擊目標的水雷。雷體內裝有自導魚雷,當目標進入水雷引信作用范圍時,識別裝置自動進行判別、確認后,自導魚雷從雷體中射出,自動搜索、跟蹤、攻擊目標。
1.指供穿引之用的鐵針。擿﹐同"摘"﹐搔頭。
1.比喻才能較為出眾的人。
1.戰船﹔鐵甲船。軸﹐通"舳"。
2.鐵鑄車軸。借指車子。
1.鐵掃帚。比喻人民力量。
1.鐵鑄的柱子。
2.即柱卷。語出《后漢書.輿服志下》﹕"法冠﹐一曰柱后﹐高五寸﹐以纚為展筒﹐鐵柱卷﹐執法者服之。"劉昭注引荀綽《晉百官表》﹕"鐵柱﹐言其厲直不曲橈。"
1.又稱鐵柱觀。故址在江西南昌。相傳晉許遜為旌陽令﹐時江西有蛟為害﹐許與其徒仗劍殺之﹐并作大鐵柱以鎮壓◇世建立宮觀以祀許遜。唐咸通年間額題鐵柱。宋大中祥符年間題名景德觀。政和年間改延真觀。嘉定年間御書"鐵柱延真之觀"。明嘉靖間改名為妙濟萬壽宮。
1.亦作"鐵撾"。
2.鐵杖。古代用作兵器。
1.一種鐵制的爪形工具。可綁在腳底﹐便于登山防滑。
1.指鐵券上的文字。
1.比喻能言善辯的人。
2.迷信者稱算命極準的人。因其言必有中﹐不可改移﹐故稱。
3.鳥名。
1.比喻能言善辯。
1.即蟞蟷。也稱蛈蝪。
1.形容拖沓。
1.見"呫嗶"。
1.亦作"呫畢"。
2.猶占畢◇泛稱誦讀。
1.形容低語。
1.輕聲細語。
1.輕聲小語貌。
2.多言貌;絮語貌。
1.輕聲吟誦。
1.由主政大臣在奏章上簽署意見,作為敕命批發,稱"帖敕"。
1.耳朵下垂,馴服的樣子。
2.貼近耳邊。
1.行文發送。
1.貼地而伏。
2.折服;順從不反抗。
1.順從。
1.貼黃。唐時敕書用黃紙,凡有更改的地方,仍以黃紙貼之,謂之帖黃◇世上奏狀札子,摘舉要旨,寫在另外的紙上,貼附于后,亦稱"帖黃"。
1.唐代科舉考試的一種方法。
1.唐制,明經科以帖經試士。把經文貼去若干字,令應試者對答◇考生因帖經難記,乃總括經文編成歌訣,便于記誦應時,稱"帖括"。
2.比喻迂腐不切時用之言。
3.泛指科舉應試文章。明清時亦用指八股文。
1.明末研習科舉應試的八股文的學派。
1.帖附前例。謂依前例量刑。
1.猶帖經。
1.貼身于馬上。謂跨騎不施鞍韉之馬。
1.以帖經試士。
1.猶帖字。
1.安寧;安定。
1.形容帖伏收斂之貌。
2.安穩貌。
3.逼近﹑貼近貌。
4.溫順;服帖。
5.平淡無奇。
1.差役。舊時供官府差遣的人。
1.靜止不動貌;安穩。
2.指平安穩當。
3.平靜。
4.妥帖,合適妥當。
1.猶帖經。
1.馴服;平服。
2.安息,安寧。
3.補貼利息。
1.貼臥席上。喻安穩。
1.拘束不展貌。
1.清時衙門中抄寫小吏。
①研究、考證法帖的源流、摹刻優劣、拓本先后以及書跡真偽和文字內容的學問。②崇尚法帖的書法派別。與碑學”相對。即推崇魏晉唐宋各書法名家書風體系的學派。碑學興起后,有人稱碑學為北派,帖學為南派。
1.兼職。
1.布告;招貼。
2.名帖;名片。
3.票券。
4.書畫粘貼成的冊頁。
5.指帖子詞。
1.宋代八節內宴時翰林院侍臣獻給宮中的詩,粘貼于閣中門壁。大都為五七言絕句。宋歐陽修有《春帖子詞》﹑《端午帖子詞》。參閱清趙翼《陔馀叢考.帖子詞》。
1.謂熟記經書以應帖試。
1.謂貪圖富貴。
1.形容微動之聲。
1.官府公堂后面用以會客﹑休息的房間。
2.指包括廳堂在內的正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