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南歐國家。在巴爾干半島上,臨亞得里亞海。面積287萬平方千米。人口330萬(1992年)。首都地拉那。境內多山。地中海氣候。工業在經濟中占主要地位,世界主要鉻礦石生產國之一。
1.前人的足跡。喻前人的典范。
1.前人的危亡﹐后人應引以為戒。猶言前車之覆﹐后車之鑒。
1.前一天的晩上。
2.比喻事情即將發生的時刻。
1.前面的溪流。
2.古代吳地村名。在今浙江省德清縣。南朝隋唐時江南舞樂多出于此。
3.古樂府曲名。參見"前溪曲"。
1.古代吳地舞名。
1.《史記.商君列傳》"衛鞅復見孝公﹐公與語﹐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厀﹐同"膝"◇以"前膝"為傾心聽取意見之典。
1.《史記·商君列傳》"衛鞅復見孝公。公與語﹐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后以"前席"謂欲更接近而移坐向前。
1.以前的嫌隙。
前代有才德的名人西鄰吊罷東鄰賀,歌哭前賢較有情。
1.過去的官銜。
1.舊怨;舊仇。
1.見"前向"。
1.亦作"前鄉"。朝著前面。
2.亦作"前項"﹑"前向"。前些天﹐前些時候。
1.謂前面的項目﹑條款。
2.前一筆錢款。
3.見"前向"。
4.數學用語。相比的兩個數﹐在比號前面的叫前項。
1.前一天晚上。
2.喻事物即將出現的時刻。
1.《漢書.五行志下之下》"心﹐大星﹐天王也。其前星﹐太子;后星﹐庶子也。"后因以前星指太子。
1.南朝梁夏侯亶﹑夏侯夔兄弟二人先后出任豫州刺史﹐均政績卓著﹐民頌之為前兄后弟。見《梁書.夏侯夔傳》。
1.前人的美善言行。
1.見"前修"。
1.前人的事業。
1.先君的教誨。
1.見"前言不答后語"。
1.謂說話﹑寫文章前后矛盾或缺乏條理。
1.同"前言不答后語"。
1.指前代圣賢的言行。
1.猶古之享禮。
1.前代的賢人。
1.謂身體前后晃動﹐不能自持。多形容大笑狀。
1.先前的事業;前人的事業。
1.前些天。
1.古官名。四輔之一。
2.以前的疑問。
1.佛教語。謂事皆種因于前世﹐故稱。
2.由來;原因。
1.原為佛教語。謂因果報應◇泛指起因和結果﹐謂事情的全過程。
1.在前頭引導。
1.殿堂前部的柱子。
1.先王的謀劃。
1.《戰國策.魏策四》"魏王與龍陽君共船而釣。龍陽君得十余魚而涕下。王曰'有所不安乎?如是何不相告也?'……對曰'臣之始得魚也﹐臣甚喜◇得又益大。今臣直欲棄臣前之所得魚矣。今以臣之兇惡﹐而得為王拂枕席。今臣爵至人君﹐走人于庭﹐辟人于途﹐四海之內﹐美人亦甚多矣﹐聞臣之得幸于王也﹐必蹇裳而趨王﹐臣亦猶曩臣之前所得魚也﹐臣亦將棄矣﹐臣安能無涕出乎?'"后因以"前魚"喻失寵而被遺棄的人。
2.比喻陳舊的事物。
1.明代人稱元代為前元。
1.謂前定的緣分。
1.先后作舊體詩二首以上﹐用韻皆同﹐第一首對以后各首來說﹐其所用之韻稱"前韻"。常在題中指明。如宋蘇軾《趙郎中往莒縣逾月而歸復以一壺酒遺之仍用前韻》詩即是。
1.前代的記載。
1.指前人的詩文。
1.同"瞻前顧后"。
2.看看前再看看后。有時形容顧慮過多﹐猶豫不決。
1.行軍或出行時將要停留或將要到達的地點。
2.指行軍或集體出行時擔當先行準備工作的部隊或人員。
事發前的征兆地震的前兆。
1.亦作"前喆"。
2.前代的賢哲。
1.見"前哲"。
1.以前車輪壓出的痕跡。喻以前的錯誤或教訓。
2.喻指前人的作品。
1.見"前車之鑒"。
1.先頭部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