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誅滅﹔滅絕。
1.針尾引線的孔。
1.鉗口結舌﹐緘默不語。
寒溫帶針葉林和夏綠闊葉林之間的過渡森林植被類型。由櫟樹、椴樹等夏綠闊葉樹種和云杉、冷杉、松樹等針葉樹種混合組成。在中國主要分布于東北山地。
1.亦作"針喇"。
2.胡說﹐亂說。一說﹐刺人的話。
1.亦作"針列"。
2.謂密集如細針排列。
1.亦作"針鬣"。
2.指松針。
1.《西京雜記》卷一﹕"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于開襟樓﹐俱以習之。"《太平御覽》卷八三○引南朝梁顧野王《輿地志》﹕"齊武起曾城觀﹐七月七日宮人登之穿針﹐世謂穿針樓。"后以"針樓"謂婦女所居之樓。
1.古代用羅盤針所指示的航道。明張燮《東西洋考》卷九有"西洋針路"和"東洋針路"。元汪大淵《島夷志格》有專條記述。
1.亦作"針縷"。
2.針和線。
3.比喻細小事物。
4.指縫紉刺繡。
1.亦作"針芒"。
2.針頭如芒。常以喻微細之物。
1.謂以針代耨﹐替人作針線來維持生計。
1.亦作"針女"。
2.縫紉女工。
1.亦作"針盤"。
2.羅盤。
1.亦作"針巧"。
2.謂善于刺繡縫紉。
1.亦作"針紉"。
2.縫紉。
1.一致﹐符合。
1.亦作"針神"。
2.三國魏女子薛夜來及秦朗之母善制衣﹐因以"針神"美稱之。
3.泛指針線活特別精巧的女子。
1.唐代太醫(yī)署中向針博士學習針灸療法的人員。
1.針與虱。喻細微之物。
1.亦作"針石"。
2.用砭石制成的石針。古代針灸用石針﹐后世用金針。
3.即砭石。形如玉﹐可以制針灸用的石針。
4.比喻擺脫困阨或解除弊病的手段。
1.唐末至宋盛行針刺之俗﹐市井無賴有在己身刺生平經歷等者﹐號為"針史"。
1.目光銳利地注視。
1.針刺治病之術。
1.亦作"針水"。
2.謂稻種發(fā)芽后其尖如針﹐露出水面。
1.線板。針不用時可插在上面﹐故稱。
1.亦作"針筒"。
2.放針的筒。
3.圓型針織機上主要零件之一。工作針的基座固裝其上的圓筒?;驗橛泻芏喟疾鄣膱A筒﹐工作針可在槽內上下移動。
4.指注射器的器身。
1.針尖。借指繡針。
2.安在注射器上的針狀金屬管。
1.見"針頭線腦"。
1.縫紉用的針線等物。
1.形容極力刮削搜刮。
1.亦作"針線"。
2.見"針線"。
1.放置針﹑線等縫補用物的包。
1.亦作"針線娘"。
2.專為他人縫紉的婦女。
1.專為他人縫紉的婦女。
1.亦作"針繡"。
2.刺繡。
1.針灸時下針的穴位。
1.見"針線"。
1.針鼻。
2.針扎過后留下的小孔。
3.麥粒腫的通稱。生長在眼瞼邊緣或眼瞼內的小癤。
1.亦作"針藥"。
2.針灸﹑藥物。
3.施針用藥﹐治療。
4.針劑。
1.形狀像針或鱗片的葉子﹐如松﹑柏﹑杉的葉子。
由針葉喬木樹種組成的森林植被。世界上的針葉林主要分布在亞歐大陸和北美的寒溫帶,稱為泰加林。熱帶、亞熱帶的高山也有分布。
1.亦作"針衣"。
2.藏針線用。用細竹條編成簾狀﹐兩面蒙上綺﹐攔腰縫一絲帶﹐可以折轉﹐把針線等包在里面。馬王堆漢墓有出土。
1.亦作"針穎"。
2.針尖。
1.針灸。
1.用針刺。
2.做針線時用來在較厚的織物上戳眼的小錐子。
1.見"針氈"。
1.用針將線紗編織成衣物。分機織和手工織兩種。
用針織面料制成的服裝。泛指針織內衣、外衣、手套、襪子。以手工或針織機編織成衣片后縫制或編織成坯布經裁剪后縫制而成。與機織服裝相比,質地松軟,懸垂性、抗皺性、透氣性良好,延伸性和彈性較好,故穿著適體、舒適。
1.用針編織的物品﹐如線襪子﹑線手套﹑線圍巾等。
用織針將紗線(或長絲)構成線圈,并各個相互串套而成的織物。如針織內衣和外衣、針織面料、襪子、手套、針織裝飾品以及工、農業(yè)用和國防、醫(yī)療衛(wèi)生用針織品等。組織結構分兩大類(1)緯編。有平針、羅紋、雙羅紋組織等;(2)經編。有經平、經絨、經緞組織等。其延伸性和彈性比機織物大,手感柔軟,透氣性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