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將死者姓名寫在紙上并焚燒以告上天的一種迷信儀式。
2.猶盟誓。
3.證人。
4.佛教語。謂佛教徒傳法。
1.圓月的美稱。古代民間傳說,月由七寶合成,故云。
1.舊俗農歷十二月八日,佛教寺院取香谷及果實等煮成粥,用以供佛并送與門徒。
1.即七寶車。
1.見"七寶五味粥"。
1.形容佛教建筑富麗堂皇,氣象尊嚴。
1.《左傳.成公七年》"子重子反于是乎一歲七奔命。"謂一歲中七次奔走應命◇以"七奔"謂一再奔波。
1.佛教謂解說佛法的七種辯說之才。亦泛指種種無礙辯才。語本《大智度論》卷五五"于一切法無礙故,得捷疾辯。有人雖能捷疾,鈍根故,不能深入,以能深入故,是利辯。說諸法實相無邊無盡故,名樂說無盡辯。般若中無諸戲論故,無能問難斷絶者,名不可斷辯。斷法愛故,隨眾生所應而為說法,名隨應辯。說趣涅盤利益之事故,名義辯。說一切世間第一之事,所謂大乘,是名世間最上辯。"
1.七兵尚書的省稱。
2.指由七情所產生的各種雜念。
1.三國魏嵇康不滿當時執(zhí)政的司馬師司馬昭等。司馬集團的山濤推薦他做選曹郎,他表示拒絕,在《與山巨源絕交書》中列陳自己不能出仕的原因,"有必不堪者七,甚不可者二"◇來詩文中把"七不堪"作為疏懶或才能不稱的典故。
1.相傳三國魏曹植七步成詩,后常以"七步"形容才思敏捷。
1.相傳曹植七步成詩,溫庭筠凡八叉手而賦成八韻,后因以"七步八叉"形容才思敏捷。
1.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文帝嘗令東阿王七步中作詩,不成者行大法;應聲便為詩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慚色。"后以"七步成詩"稱人才思敏捷。
1.同"七步成詩"。
詩篇名。三國魏曹植作。相傳魏文帝曹丕欲加害其弟曹植,命他七步之內作一詩,否則處死。曹植應聲成詩,詩為煮豆持作羹,漉豉以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丕聽后慚愧,赦免了曹植。
1.有七步成詩的才能。稱人才思敏捷。
1.亦作"七彩"。
2.七色。
1.見"七采"。
1.形容體弱多病。
1.泛指各種各樣的病痛。
2.指體弱多病。
1.形容殘敗不堪。
1.傳說春秋末越大夫范蠡向其師計然學謀略七,用其五佐越即獲成功,故云。
1.七種作交易媒介用的寶物。
1.長短高低不齊貌。
2.零落不全貌。
3.謂說長道短,嘮叨不絕。
4.猶言是非好歹。
1.《孝經.諫諍》"昔者天子有爭臣七人,雖無道不失其天下。"鄭玄注"七人謂三公及左輔﹑右弼﹑前疑﹑后丞。"唐玄宗注"爭謂諫也。"后以"七臣"泛指諫臣。
2.七種人臣。即法臣﹑飾臣﹑侵臣﹑諂臣﹑愚臣﹑奸臣﹑亂臣。
3.七位人臣。
1.指日﹑月及五星。
1.十分之七八。
1.古代指二十歲。
2.指身軀。人身長約當古尺七尺,故稱。
1.一般成人的身軀。借指男子漢,大丈夫。
1.中醫(yī)學名詞。指消化系統(tǒng)中七個沖要之門。
中國古代社會丈夫離棄妻子的七種借口,即不順父母、無子、淫僻、嫉妒、惡疾、多口舌、竊盜。
1.形容破舊不堪。
1.形容破爛不堪。
1.窟窿多。比喻經濟上負債累累。
1.即七體。
1.周天子的禁衛(wèi)軍。
2.泛指天子的禁衛(wèi)軍或精銳的部隊。
1.見"七打八"。
1.同"七搭八搭"。
1.形容說話漫無邊際,沒有中心。
2.糾纏;亂搭腔。
1.猶言七八成。
1.佛教指地﹑水﹑火﹑風﹑空﹑見﹑識七種周遍一切的要素。其中前"五大"為色﹑聲等境,"見大"為眼﹑耳等根,"識大"為視﹑聽等識。
1."七大八小"的歇后語,指妾。
1.大小不一。
2.零落貌。
3.謂妻妾眾多。
1.爵位名。秦二十等爵中的第七級。
1.明李紹稱唐韓愈柳宗元﹑宋歐陽修蘇軾蘇轍曾鞏王安石為古文七大家。明李紹《蘇文忠公集序》"古今文章,作者非一人,其以之名天下者,惟唐昌黎韓氏﹑河東柳氏﹑宋廬陵歐陽氏﹑眉山二蘇氏及南豐曾氏﹑臨川王氏,七大家。"又有人增宋蘇洵為八大家。
1.指地球上的七塊大陸及其附近島嶼,即亞洲﹑歐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和南極洲。
1.七代祖先。泛指歷代祖先。
1.記載死者殮葬時辰及七七期內沖犯的單子。
1.一再耽擱拖延。
1.西域龜茲(今新疆庫車)人蘇祗婆善彈琵琶,于北周武帝時隨突厥皇后入朝,傳述龜茲樂律理論。詳《隋書.音樂志中》。
1.形容坐態(tài)不端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