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謂準備殺敵復仇。剚刃,用刀劍插入物體。
1.不敢講話。
2.猶結巴。
1.謂緘默不言。
1.見"結舌杜口"。
組織團體。
1.上古無文字,結繩以記事。《易.系辭下》"上古結繩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書契。"孔穎達疏"結繩者,鄭康成注云,事大大結其繩,事小小結其繩,義或然也。"晉葛洪《抱樸子.鈞世》"若舟車之代步涉,文墨之改結繩,諸后作而善于前事。"后以指上古時代。
跟人相識并來往這次出訪,~了許多國際友人。
1.佩系印綬。謂出仕為官。
1.金飾的枷具。古代用以械系特殊身份的人。
1.枷為套在頸上的刑具﹐鎖為鐵環(huán)鉤連而成的刑具。"金枷玉鎖"比喻既是珍寶﹐又是包袱。
1.指晉朝司馬氏。古代陰陽家以"五德"(即水﹑火﹑金﹑木﹑土五行之德)相生相克﹑終而復始的循環(huán)變化論來說明王朝興替的原因。魏為木德﹐晉代魏﹐運當五德之金﹐故稱。
2.新羅金姓﹐故稱金家。
3.指金婆楊梅。
1.胡笳的美稱。古代北方民族常用的一種管樂器。
1.金飾的鎧甲。
2.借指兵事。
1.一年生草本植物。攀緣莖﹐葉卵形或斜三角狀卵形﹐花白色或淡黃色﹐莢果扁平。種子含油質﹐可以吃﹐也可入藥﹐有補血﹑消腫等作用。也指這種植物的種子。也叫雪豆。
1.斝的美稱。斝﹐一種酒器﹐似爵而大。
1.皇帝的車輿。
1.亦作"金箋"。
2.供寫信題辭等用的精美的灑金紙張。
1.宋樂史《序》﹕"開元中﹐禁中初重木芍藥﹐即今牡丹也……會花方繁開﹐上乘照夜車﹐太真妃以步輦從﹐詔選梨園弟子中尤者﹐得樂一十六色﹐李j年以歌擅一時之名﹐手捧檀板﹐押眾樂前﹐將欲歌之。上曰﹕'賞名花﹐對妃子﹐焉用舊樂辭焉?'遽命j年持金花箋﹐宣賜翰林供奉李白﹐立進《清平調辭》三章。白欣然承詔旨﹐由若宿酲未解﹐因援筆賦之。"后以"金箋奏曲"為詞臣因文才得到寵幸之典。
1.華美的鞍墊。借指馬匹。
1.金黃色的蠶繭。比喻燈火。
1.篆體名。
1.金色封緘。
2.文稿的美稱。
1.金質的簡冊。常指道教仙簡或帝王詔書。
1.見"金鑒"。
1.猶雕欄。
1.對漏箭的美稱。
2.金制的箭或裝有金鏃的箭。
1.酒名。
2.泛指美酒。
3.仙藥名。
1.道教謂以金和玉溶于朱草而成的仙藥。參閱晉葛洪《抱樸子.金丹》。一說指唾液。
2.比喻美酒。
1.見"金漿玉醴"。
1.指帝王的坐具。
2.比喻顯要的位置。
1.西郊。
1.金山與焦山的合稱。兩山都在今江蘇省鎮(zhèn)江市。金山原名浮玉﹐因裴頭陀江際獲金﹐唐貞元間李騎奏改。焦山因漢焦光隱居此山得名。
1.見"金蕉葉"。
2.借指酒。
1.酒杯名。
1.即刁斗。
1.號角的美稱。
2.犀角的美稱。
1.車箱兩旁板上供憑倚的金飾龍形橫木。
1.亦作"金階"。
2.黃金的臺階。
3.帝王宮殿的臺階。
4.朝廷的代稱。
1.諸侯使臣的符節(jié)。
2.古代殿庭的儀仗。
1.龜?shù)膭e名。
1.佛地﹐佛寺。
1.亦作"金?"。
2.堅韌的肌腱。
1.形容貧困失意的樣子。語本《戰(zhàn)國策.秦策一》﹕"﹝蘇秦﹞說秦王書十上而說不納≮貂之裘弊﹐黃金百鎰盡。資用乏絶﹐去秦而歸。"
兒童文學家。浙江上虞人。早年當過學徒。抗戰(zhàn)期間曾在重慶流浪兒童教養(yǎng)院任教員。建國后曾任中國作協(xié)浙江分會副主席。著有詩集《小毛的生活》、童話集《冬天的玫瑰》等。
1.指燈燭的灰燼。
1.指佛道經(jīng)籍。
1.用以擎承露盤的銅柱。
2.指承露盤或盤中的露。
1.承露盤中的露。傳說將此露和玉屑服之﹐可得仙道。
1.荊樹的一種。
1.道家指用金燒煉而成的丹藥。謂服之可以長生。
2.水晶的一種。
1.閃金光的眼睛﹐形容眼光敏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