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征辟。
1.荔枝名。皮為綠色,產于四川省。
1.(緑lù)指新莽末年的綠林軍。西漢末年,新市人王匡﹑王鳳等,組織荊州饑民起義,以綠林山(在今湖北省當陽縣東北)為根據地,史稱"緑林軍"。以后綠林軍分兵轉移,稱下江兵和新市兵,并與平林兵會合,聲勢大振。北攻洛陽,西攻長安,王莽被殺死。事見《漢書·王莽傳下》﹑《后漢書·劉玄傳》等『臧洪《報陳琳書》"昔高祖取彭越于巨野,光武創基,兆于緑林,卒能龍飛受命,中興帝業。"唐劉知幾《史通·曲筆》"夫以圣公身在微賤,已能結客報讎,避難緑林,名為豪杰。安有貴為人主,而反至于斯者乎?"后因"緑林"指聚集山林間的反抗官府或搶劫財物的武裝集團。
1.(緑lù)指嘯聚山林的強盜。
1.同"緑林豪客"。
1.(緑lù)指綠林中本領出眾的人物。
1.同"緑林豪客"。
1.同"緑林豪客"。
1.見"緑林大盜"。
1.當面指責。
1.制面食用的板。
1.疾病名。面部癰疽的總稱。
1.當面告辭。
1.謂當面順從。
1.即面孔,臉蛋。
1.當面詆毀﹑指責。
1.臉面俯伏至地。表示欽佩之誠。
1.亦作"面店"。
2.出售面條﹑餛飩等面食的店。
1.亦作"面豆"。
2.即天花。也稱面痘。
1.以背相對。面,通"偭"。
2.面對面,會面。
3.猶面向。
4.當面對質。
5.謂當廷奏對。
1.票面的數額。
1.謂當面陳詞。
1.謂掌握一方大權。
1.亦作"面飯"。
2.面制食品。
1.臉形方正,如田狀。舊時迷信謂富貴之相。
1.亦作"面坊"。
2.磨面粉的作坊。
1.撒施在栽種農作物的土地表面的肥料。現多使用化肥。
1.情面;情分。
2.本分;分內。
1.搽臉的粉。
1.當面受命。
2.當面呈獻。
兩手綁于身后。古代表示投降肉袒面縛|面縛歸降。
1.兩手反綁而面向前,口含碧玉以示不生。古人用以表示投降請罪。
1.亦作"面圪瘩"。
2.見"面疙瘩"。
1.亦作"面圪瘩"。亦作"面疙瘩"。
2.面食品。做法簡易,用面粉加水調和,一小塊一小塊地挾入沸湯即成。
1.謂臉色改變。
1.謂面色灰暗﹐如沾染塵垢;或臉部似有油垢,呈現一種病狀。
1.顏面骨。
1.面店。
1.耳光。
1.油炸的面制品。
1.頭面與下巴。指頭部。亦借指物體上部。
1.相貌兇狠。
1.謂爭吵。
1.語本《朱子語類》卷二九"今人有些小利害﹐便至于頭紅耳赤;子文卻三仕三已,略無喜慍。"后通作"面紅耳赤"。形容因緊張﹑急躁﹑害羞等而臉上發紅的樣子。
2.借指爭吵。
1.見"面紅耳赤"。
1.見"面紅耳赤"。
1.謂雙方因爭執而變臉。
1.見"面紅面赤"。
1.亦作"面糊"。
2.用面粉加水調成的糊狀物。
3.指性格粘糊的人。
1.指紙牌。因為紙牌是用面糊粘貼而成的。
1.亦作"面糊桶"。
2.比喻糾纏不清的是非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