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休息。
1.考核﹐考查。
1.出任官吏。
1.考試條例。
1.檢試。
2.指檢驗和鍛煉。
1.檢驗和鍛煉。
1.謂試用的縣令。
1.見"誓天斷髪"。
1.誓和誥的并稱。《尚書》中誓有《甘誓》﹑《泰誓》﹐誥有《湯誥》﹑《召誥》等。
1.《淮南子.齊俗訓》﹕"故胡人彈骨﹐越人契臂﹐中國歃血也。所由各異﹐其于信一也。"高誘注﹕"胡人之盟約﹐置酒人頭骨中﹐飲以相詛。"后以"誓骨"指訂立盟約﹐表示決心。
1.同"山盟海誓"。
1.猶言刻骨銘心。語本《文選.謝杋》﹕"撫臆論報﹐早誓肌骨。"張銑注﹕"銘鏤肌骨而不忘。"
1.《晉書.祖逖傳》﹕"﹝祖逖﹞中流擊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復濟者﹐有如大江!'"后以"誓檝"指立誓消滅敵人﹐振興國家。
1.元世祖忽必烈定的草名。
1.對著劍發誓。
2.上方寶劍。
1.語本《晉書.祖逖傳》﹕"﹝祖逖﹞仍將本流徙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擊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復濟者﹐有如大江!'"后以"誓江"為矢志收復失地﹑安定國家的典故。
1.約束訓戒。
2.約束訓戒的言辭。
1.誓命和禁令。
1.誓約和命令。
1.誓師。
1.立誓訂盟。
1.約束﹑告戒吏民。
1.約束警戒之辭。
2.誓志效命。
3.誓和命。《尚書》文體名。
1.《書》有《牧誓》篇﹐言周武王伐紂﹐在牧野誓師◇遂以"誓牧"指誓師征伐。
1.《晉書.王羲之傳》﹕"時驃騎將軍王述少有名譽﹐與羲之齊名﹐而羲之甚輕之﹐由是情好不協……述后檢察會稽郡﹐辯其刑政﹐主者疲于簡對。羲之深恥之﹐遂稱病去郡﹐于父母墓前自誓。"后因以"誓墓"稱去官歸隱。
1.誓愿和信念。
1.《晉書.祖逖傳》﹕"仍將本流徙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擊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復濟者﹐有如大江!'"后以"誓清"指立誓清除敵人。
1.《左傳.隱公元年》載﹕鄭共叔段欲襲莊公﹐武姜將開啟城門為內應﹐事敗﹐莊公"遂置姜氏于城潁﹐而誓之曰﹕'不及黃泉﹐無相見也!'既而悔之。"后以"誓泉之譏"指因對母親說過絕情誓言而受到的譏刺。
1.天子頒賜功臣世代享受某種特權的文書。
1.即誓劍。
1.見"誓天指日"。
1.同"山盟海誓"。
1.誓眾于社。謂田獵祭社之前教習戰陣之法。
1.即誓社。
1.《書.大禹謨》﹕"禹乃會群后﹐誓于師曰﹕濟濟有眾﹐咸聽朕命。"后以"誓師"指軍隊出征前或作戰時﹐統帥向將士宣示作戰意義﹐以激勵士師的戰斗意志。
2.泛指群眾集會莊嚴地表示完成某項重要任務的決心。
1.即盟約。
2.即誓券。
1.即誓券。又稱丹書鐵券。
立下誓言,表示至死不變誓死保衛祖國。
1.見"誓死不貳"。
1.立誓至死不生二心。形容忠貞不渝或意志堅定專一。
1.立誓寧死也不屈服。
1.立誓至死不變。
1.對天發誓。
1.斷發向天起誓。
1.對著天﹑日發誓。
1.立誓同生共死。形容十分密切﹐不可拆散。
1.寫著誓言的文書。
1.心中發誓﹔立定心愿。
1.盟誓﹔盟約。
1.誓師時所說的話。
2.泛指宣誓﹑發誓時說的話。
3.相互約定的話。
4.約誓﹔以言相約。
1.約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