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比喻清悠纖細的聲音。
1.國家的根本。《書.五子之歌》"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孔傳"言人君當固民以安國。"孔穎達疏"民惟邦國之本,本固則邦寧。"后因以"邦本"指人民。
1.根據(jù)國家常法加以校比。
1.顯示國家形象的標志。
1.州牧。古代用以稱一方諸侯之長。《書.召誥》"命庶殷侯甸男邦伯。"孔傳"邦伯,方伯,即州牧也。"后因稱刺史﹑知州等一州的長官。
1.國家法定的流通貨幣。
2.指口錢。人口稅的一種。
1.采邦,采服。九服(侯﹑甸﹑男﹑采﹑衛(wèi)﹑蠻﹑夷﹑鎮(zhèn)﹑藩服)之一。《書·康誥》"侯甸男邦采衛(wèi)。"孔傳"此五服,諸侯服。五百里侯服,去王城千里,甸服千五百里,男服去王城二千里,采服二千五百里,衛(wèi)服三千里。"后因以"邦采"稱國家。
1.管理百姓﹑處理案件的成法。
1.國庫,國家的蓄藏。
1.《詩.大雅.瞻卬》"人之云亡,邦國殄瘁。"鄭玄箋"天下邦國將盡困病。"后因以"邦瘁"指國家遭受困苦。
1.猶鄉(xiāng)黨。
1.竊取國家寶物的人。
1.治國之道。
1.本指治理邦國的六典◇泛指國家法典。
1.古代稱王都郊外的地方。
2.泛指京城管轄的地區(qū)。
1.在異國作間諜。
1.距王城四百里到五百里的地方。即公之采地與王同母弟及王之庶子所食邑。
1.亦作"邦灋"。
2.管理百姓的通法。亦泛指國家大法。
1.見"邦法"。
1.國家的符瑞。
1.《周禮.天官.職內(nèi)》"掌邦之賦入。"賈公彥疏"掌邦之賦入者,謂九職﹑九貢﹑九賦之稅入皆掌之,獨云賦入者,賦是搆名。"后因以"邦賦"指國家財政。
1.邦國籍貫。
1.國家。
1.《詩.大雅.板》"大邦維屏,大宗維翰。"毛傳"翰,干也。"后因以"邦翰"喻國家的中堅之臣。
1.指地方長官。
1.古代諸侯王。
1.國家的基礎(chǔ)。
1.為國家所建立的功績。
古代指天子所在的京城及周圍屬其管轄的地域邦畿千里◇泛指國境疆域。
1.指國家的重要事務(wù)。
1.猶國史。
1.國家大計。
1.國家大法。
1.國家的托付。
1.國家。
國與國之間的正式外交關(guān)系建立~ㄧ斷絕~ㄧ恢復(fù)~。
1.國家的教化。
1.指天子所用的玉節(jié)。
1.見"邦桀"。
1.亦作"邦杰"。
2.《詩.衛(wèi)風(fēng).伯兮》"伯兮朼兮,邦之桀兮。"鄭玄箋"桀,英桀,言賢也。"孔穎達疏"杰者,俊秀之名人。"后因以"邦杰"指國中俊秀杰出的人才。
1.國家的法禁。
1.國家的常法。
1.古代指諸侯國君主。
2.指刺史等地方官。
1.戰(zhàn)國時秦國指客居的別國之人。
1.宋元戲曲里扮演盜匪﹑兇徒等角色的俗稱。元雜劇里一般由凈扮演。
1.有關(guān)國家禮治之事。
1.指國家的治道。
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國家為了達到某些共同的目的而組成的聯(lián)合體。邦聯(lián)的成員國仍保留完全的獨立主權(quán),只是在軍事、外交等方面采取某些聯(lián)合行動。
1.國家的優(yōu)良人才。
1.國家的利祿。
1.郡邑鄉(xiāng)里。
聲明: 本網(wǎng)站大部分資源來源于網(wǎng)絡(luò)或網(wǎng)友,僅供交流學(xué)習(xí),如有侵犯了你的權(quán)益,請發(fā)送郵箱到feedback@deepthink.net.cn 本網(wǎng)站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移除相關(guān)內(nèi)容 刷刷題對內(nèi)容所造成的任何后果不承擔法律上的任何義務(wù)或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