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史記.老子韓非列傳》"于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終"司馬貞索隱引漢劉向《列仙傳》"老子西游,關令尹喜望見有紫氣浮關,而老子果乘青牛而過也。"后遂以"紫氣東來"表示祥瑞。
1.表示永遠的意思。
2.表示到了極限。
1.謂三年中休耕兩年。根據土地肥瘠不同實行輪耕制的方式之一。
1.指古代審理刑獄可減輕從寬處理的第二種情況。
1.古喪祭名。死者葬后于殯宮舉行的第二次祭祀。
1.雙腳被砍掉。相傳春秋楚卞和發現了一塊璞玉,先后獻給楚厲王﹑武王,都被認為欺詐,斷其雙腳。楚文王即位,使人剖璞加工,果得寶玉,稱為和氏璧。見《韓非子.和氏》◇用作懷才未遇的典故。
1.一次又一次,連續多次。
1.第二次獻酒。古代宴飲禮節,食畢進酒清口為醩,有安食養樂之意。
1.重新給予生命。多用于表示對重大恩惠的感激。
2.泛指再生﹑復活。
3.重新創建。
1.猶言其次,另外。
1.另外,此外。表示有所補充。
1.謂白天再回來。
1.再次嫁人。
1.亦作"再做道理"。
2.謂另行打算或另想辦法。
《孟子·盡心下》晉人有馮婦者,善搏虎,卒為善士。則之野,有眾逐虎。虎負,莫之敢攖。望見馮婦,趨而迎之。馮婦攘臂下車,眾皆悅之。”意為打虎勇士馮婦成為善士不打虎了,后又重操舊業◇因以再作馮婦”比喻重操舊業。
1.見"再作道理"。
1.公文用語。表示某事在檔案中已有記錄,可以查考。
1.舊時指加入青幫或洪幫。
1.謂尚未下葬。
1.謂婦女分娩;臨盆,臨產。
1.親身在事情發生﹑進行的場所。
1.臨朝執政。
2.列于朝堂,指擔任朝廷官職。
3.泛指當政掌權。
1.指實行多黨制的國家中執政的政黨。在野黨的對稱。
1.見"在陳之厄"。
1.《論語.衛靈公》"﹝孔子﹞在陳絶糧,從者病,莫能興。子路慍,見曰'君子亦有窮乎?'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后因以"在陳之厄"指饑貧等困境。
1.到處;處處。
1.在于正道。
2.謂正在路途之中。
3.猶在行;內行。
1.《論語.季氏》"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何晏集解引孔安國曰"得,貪得。"后因以"在得"為戒絕貪心的典實。
2.猶留得,剩下。
1.方言。指本地的老住戶。
1.語本《易.大過》"棟隆之吉,不撓乎下也。"孔穎達疏"以其能拯于難,不被撓乎在下,故得棟隆吉。"后因以"在棟"稱美官居高位。
1.猶在職;居官。
1.官吏在休假期中。告,古時官吏休假。
1.謂辦理公事。
1.《莊子.天運》"吾又奏之以陰陽之和,燭之以日月之明;其聲能短能長,能柔能剛;變化齊一,不主故常;在谷滿谷,在坑滿坑。"此謂奏樂時聲音遍及各處,形容道的無所不在◇以"在谷滿谷"形容人物眾多。
1.在職為官;任職于官署。
2.謂在官府有名籍。
1.《禮記.曲禮下》"君命,大夫與士肄,在官言官,在府言府,在庫言庫,在朝言朝。"鄭玄注"唯君命所在,就展習之也。官,謂版圖文書之處。"孔穎達疏"若君命之在官,則臣當展習言議在官之事。"后多用以指處在什么地位說什么話。
1.以后。
1.在于。表示范圍﹑時間﹑處所等。
2.在于。指出事物的目的﹑本質所在。
3.介意;放在心上(常用于否定式)。
1.謂某種情況在最近期間就要發生。
1.謂在官籍上注名。
2.居于本籍。
1.居于家;沒離家門。
2.猶在室。
3.謂做卿﹑大夫的家臣。
4.謂不離開家庭去做僧﹑尼﹑道士等。對"出家"而言。
1.謂不出家而潔身修行佛道。唐白居易《在家出家》詩。
2.指在家人和出家人。
1.泛指僧﹑尼﹑道士以外的世俗之人。對"出家人"而言。
2.指在家修行的人。
1.特指宋黃庭堅。戲稱持戒謹嚴的佛教居士。
1.在假期中。
2.指告假,請假。
1.正在建設;正在建設中的。
1.信仰某一宗教。
1.佛教認為世界有成﹑住﹑壞﹑空四個時期,到了壞劫,出現風﹑水﹑火三災,世界歸于毀滅。如此周而復始。人們因把天災人禍等借稱為"劫"或"劫數";以"在劫難逃"謂命中注定要遭受禍害,不能逃脫。
1.在憂病中。
2.稱居喪。
1.春秋時,齊國發生內亂,公子兇流亡于莒,返國后登君位,是為桓公。又戰國時齊閔王遇殺,其子法章變姓名,為莒太史家庸夫。太史敫女憐之,常給其衣食。法章終被立為襄王◇因稱往昔受厄遭困為"在莒"。
1.即在理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