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官名。古代指一州之長。《書.周官》"唐虞稽古,建官惟百,內有百揆四岳,外有州牧侯伯。"蔡沈集傳"州牧,各總其州者。"漢成帝時改剌史為州牧◇廢置不常。東漢靈帝時﹐再設州牧﹐掌一州軍政大權。魏晉后廢◇世借用為對州最高長官的尊稱。
2.清代知州也稱州牧﹐官階甚低﹐與知縣并稱牧令。
1.唐制,臣民有冤者,可到昭陵(太宗墓)哭訴。唐李洞逸句"公道此時如不得,昭陵慟哭一生休。"后因以"哭昭陵"為哭訴冤恨之典。
1.相傳三國吳孟宗母嗜食筍,值冬無筍,宗入竹林悲泣哀嘆,忽見有筍生出,得以供母。事見《三國志.吳志.孫晧傳》裴松之注引《楚國先賢傳》。
1.即苦主。命案中被害人的家屬。
1.塵揚貌。
2.飛塵。
1.猶崛起。
1.建在地下的房間。
1.起伏不平。
1.窟穴。
1.洞穴。
1.謂沖土而出。
1.不平貌。
1.蒙古語。指圍起來的草場,多用于村鎮名。如馬家圐坓(在內蒙古)。也作"??efaf"。今多譯作"庫倫"。
1.隱匿之所。
1.洞空貌。
2.洞穴;巢穴。
1.在洞中隱藏。
1.地窖。
1.謂以洞穴為住所。
1.猶砽砽。勤勞貌。
1.敗家子。
1.洞穴。
1.見"窟祑子"。
1.見"窟祑子"。
1.形容行動遲緩。
1.窟窿。
1.洞;孔。
2.漏洞;破綻。
1.方言。比喻困難危險的路。
小窟窿;小孔這塊木頭上有好些蟲蛀的~。
1.窟窿。
1.洞;孔。
1.窟窿;洞。
1.地下的泉水。
1.地下室。
2.春秋鄭伯有為窟室﹐徹夜飲酒歡娛﹐后借指暢飲歡娛之所。
1.指寄托或藏身之所。
1.方言。屁股。
1.巖穴。
1.喻指心眼。
巢穴,多指盜匪盤踞的地方。
1.亦作"窟磊子"。亦作"窟儡子"。
2.即傀儡子。木偶戲。
1.物自洞中欲出貌。
1.無皮肉毛發的全副死人骨骼或頭骨。
2.泛指尸骨。
3.比喻瘦成皮包骨的人。
4.借指鬼魂。
1.我國古代吐蕃部落之一。分布于云南附近,后來逐漸移居云南。
1.酷愛,極愛。
2.佛教語。煩惱與愛欲。
1.佛教語。謂貪欲乃諸苦之根本。語出《法華經.方便品》"諸苦所因,貪欲為本。"
1.亦稱"苦荬"。
2.越年生菊科植物。春夏間開花。莖空,葉呈鋸形,有白汁。莖葉嫩時均可食,略帶苦味,故名。
長篇小說。馮德英作。1958年發表??谷諔馉帟r期,貧農馮大娘的丈夫被地主逼死,大兒子被迫離家。大娘拖兒帶女,艱難度日。但她支持大女兒參加游擊隊,二女兒參加民兵,又送二兒子參加八路軍◇得知早已參加八路軍的大兒子壯烈犧牲,她強抑悲痛,參加反掃蕩”斗爭,并親手打死了漢奸。
1.植物名。落葉亞灌木,羽狀復葉,小葉卵狀橢圓形,總狀花序,花冠淡黃色。根入藥,有清熱解毒等作用。
1.在艱難困苦中堅守的節操。
1.藥草名。茅蒲類植物,生湖澤中,能治婦科病。
1.即苦荼。茶字后出,唐陸羽始用之。
艱苦的差事;沒有什么好處可得的差事出了一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