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細腰蜂一類的昆蟲。
2.借指束腰的女子。
1.有才華的青少年。用以敬稱他人之子。
1.雅樂。
1.見"文貍"。
1.謂行禮如儀﹐不失其度。
2.禮儀制度。
1.禮儀。
2.猶條理。
3.文辭義理;文章條理。
4.花紋;紋理。
5.病人的氣色脈理。 6.文科和理科。 7.邏輯學的早期譯名。
1.即鯉魚。
1.見"文歷"。
1.文職官吏。
2.文法之吏。指執法吏。
1.華麗。
1.文章的條例或范例。
1.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的簡稱。
1.有花紋的熟絲織品。
2.形容水色﹑輕煙之美。
1.繪有花紋的大梁。
1.文職官吏。
2.文化官僚。
1.文治顯赫。
2.指火候溫猛。
1.文士之林。謂眾多文人聚集之處◇泛指文壇﹑文學界。
1.林檎的別名。唐魏郡人王方言嘗栽一林檎﹐果大﹐色白﹐有朱點﹐獻于唐高宗﹐高宗大喜﹐賜王文林郎﹐因亦名此果為文林果。見唐鄭常《洽聞記》。參見"林檎"。
1.文散官名。隋置﹐取北齊征文學之士充文林館之義。歷代因之。見《通典.職官十六》﹑《續通典.職官十六》。
2.一種梨的別名。蒲中產好梨﹐傳說唐太宗時有鳳棲于梨樹上﹐后所產梨﹐果肉細膩﹐紅頰玉液﹐因名鳳棲梨。至宋﹐另有一家獨出一種﹐備眾梨之美﹐又超過了鳳棲梨。其人嘗進獻﹐得官文林郎﹐因以為名。見宋蔡絳《鐵圍山叢談》卷六。
1.魚鱗形花紋。
2.指魚。
1.彩綾。
1.關于文教的政令。
1.文士之流輩。
1.元代皇宮內鐘樓的別名。
1.宋末文天祥與陸秀夫的合稱。兩人皆堅決抗元﹐不屈而死。
1.猶文壇。
2.紋縷﹐紋理。
1.飾以文彩的鞋子。
1.文章的音律。
2.寫作規律。
3.法令。
1.鳳凰之類的神鳥。因有文彩﹐故云。
1.文章﹐著作。
2.指漢應玚的《文質論》。
1.有花紋的海螺。
1.毛色有文采的馬。
1.見"文脈"。
不識字的成年人。
1.染有文采的旄牛尾。多用以裝飾旗幟。
1.禮文儀節。
1.見"文氓"。
1.猶文壇。
1.華美的帽子。
1.在臉上刻畫花紋。
2.在臉上刺字或記號。為宋金時防止士兵逃走和施諸發配犯人的一種殘酷制度。
3.金屬錢幣有字的一面。
4.公文。
祭祀孔子的廟。唐玄宗封孔子為文宣王,因此稱孔廟為文宣王廟。明代以后稱文廟。
1.敏而有德。
2.博學聰敏。
1.禮節儀式的名稱。
2.善于寫文章的名聲。
①同文化①”古代文明|商業文明。②社會發展水平較高的有文化的狀態文明社會|避草昧而致文明。③舊時指時新的、現代的文明戲。
1.時髦的詞語。
1.手杖。解放前一些紳士﹑知識分子模仿西方﹐常持之以顯示有氣派。
1.婦女纏過而又放開的腳。
1.舊時稱不依舊習俗的新式結婚。
1.按現代科學方式生產。
即新劇”(909頁)。
長篇小說。清代李伯元作。六十回。以1900年庚子事變后處于動蕩、變革中的中國社會為背景,廣泛深入地描寫了西方文明引進中國后被接納、抵制、扭曲的過程,揭露了清廷官吏的守舊、昏庸,以及假借維新之名圖謀升官發財的社會風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