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深的山洞。
1.猶言無關緊要。
1.謂算不了什么。
1.不能作為憑據。
1.不足為據。
1.不值得作為遵循的準則。
1.不值得可惜。
1.同"不足道"。
1.不說話。
1.方言。情理上﹑習慣上不許可。
2.方言。猶不喜歡。
1.不肯成全他人好事。
1.猶言不成人。
1.猶言不長肉。
帝王自稱。猶寡人”先君之好是繼,與不fd34M好。
1.不順服。亦指不順服者。
1.見"不尷尬"。
1.冬天用藥涂手,使不皸裂,謂之不龜手。比喻本來微賤而終得富貴之人。
1.書法用語。謂落筆時使著墨處與空白處疏密相間,布置得宜。
2.指奏樂時使樂聲輕重抑揚﹑疏密緩急相間得宜。
1.處置;安排。
1.布制的被子。多以狀生活清苦。
1.寢以布被,食以瓦器。形容生活儉樸。
1.謂運筆作文。
1.陳列幣帛。
2.古代仿照農具閐的形狀鑄造的一種金屬貨幣。布,通"閐"。因閐形似鏟,又叫"鏟幣"。按其形制與時代先后,可分為空首布和平首布兩大類。空首布是較早的布幣,還保留著鏟的形狀,上有裝柄的空首,主要流通于春秋初期的周王朝及晉﹑衛﹑鄭﹑宋等國◇來布首逐漸扁平,發展為平首布,其下部形狀又有尖足﹑方足﹑圓足之分。平首布主要流通于戰國時期的韓﹑趙﹑魏以及燕秦等國。新莽時曾一度仿制使用。
1.遍布。
1.布列軍隊。
1.古代一般以麻﹑葛之織品為布,絲織品為帛,因以"布帛"統稱供裁制衣著用品的材料。
1.將菜肴分敬座上的賓客或尊長。
1.布制的馬槽。
1.指一般布料。
1.布列算籌。策,運算的籌碼。
2.設策,想辦法。
1.以布為帷幔的車。
1.頒布;宣示。
2.分布陳列;陳列。
3.陳述。
1.猶言舌敝唇焦。布,通"膊"。
陳述讓對方知道,多用于書信的謙詞專此布達。
匈牙利首都和最大城市。人口193萬(1995年)。由多瑙河西岸的故都布達和東岸的商業區佩斯組成,有八座大橋相連。全國最大工業中心,以機械制造、冶金、化學等為主。水陸空交通樞紐。設有科學院、多所高校及圖書館、博物館、國家劇院等。
1.指招贅的女婿。
1.布制的袋子。
2.指招贅的女婿。或以為"補代"的音訛。
1.五代時僧人,世傳為彌勒菩薩的應化身。《景德傳燈錄.明州布袋和尚》謂其自稱契此,時號長汀子布袋師。
五代時僧人。名契此,明州奉化(今屬浙江)人。傳說常以杖挑一布袋入市,見物即乞,出語無定,隨處寢臥,形如瘋癲。世人稱他為彌勒化身。佛教寺廟山門里供奉的笑口常開的大肚彌勒,相傳是他的造像。
1.木偶戲的一個類別。木偶形體較小,頭部連在布袋上,外加戲裝。藝人以手伸入布袋,操縱木偶動作。又名手托傀儡。
1.裁布的刀。
2.舊時我國西南少數民族的一種織布工具。
1.指基督教宣講教義。
長篇小說。德國托馬斯·曼作于1901年。布登勃洛克家是盧卑克城的望族。老約翰誠實經商,家道興盛。他去世后,兒子小約翰遇上了競爭對手,經營十分艱難。家業傳到第三代時,托馬斯在商業上連連失利,他四十多歲時去世,家道已經衰落。其子哈諾因年幼無法自立,不得不關閉祖傳的公司,并于十五歲時夭折。顯赫一時的布氏家族就此覆亡。
1.古代大夫家祭時酬答賓客之禮。
2.謂陳列祭品。
1.英語pudding的譯音。西餐食品,用面粉﹑牛奶﹑雞蛋﹑水果等制成。
①俄文原意為多數派”。1903年7月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召開第二次代表大會,在選舉黨中央領導機構時,擁護列寧的馬克思主義者獲多數,被稱為布爾什維克,反對列寧的少數人被稱為孟什維克。布爾什維克”一詞,后成為各國馬克思主義政黨和共產黨人的專稱。②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中共中央機關刊物。1927年10月24日在上海創刊。先為周刊,后改為半月刊、月刊和不定期刊。瞿秋白、蔡和森、李立三先后任總編輯。秘密發行。曾先后用《虹》、《平民》等名稱作封面偽裝。1932年7月出至第五卷第一期停刊。共五十二期。
篇名。李大釗撰。1918年11月載于《新青年》。文章熱烈歡呼十月革命的勝利,認為這是民主主義的勝利,是布爾什維的勝利,是世界勞工階級的勝利。指出試看將來的環球,必是赤旗的世界!”宣告布爾什維主義一定能在全世界取得勝利。
1.亦作"布颿"。
2.布質的船帆。亦借指帆船。颿,"帆"的古字。
1.亦作"布帆無恙"。
2.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排調》"顧長康作殷荊州佐,請假還東。爾時例不給布帆,顧苦求之,乃得發;至破冢,遭風,大敗。作箋與殷云'地名破冢,真破冢而出,行人安穩,布帆無恙。'"后遂以"布帆無恙"為旅途平安之典。
1.見"布帆"。
1.指配備兵力,布置防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