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史記.汲鄭列傳論》"始翟公為廷尉,賓客闐門;及廢,門外可設雀羅。翟公復為廷尉,賓客欲往,翟公乃大署其門曰'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貧一富,乃知交態。一貴一賤,交情乃見。'"后因以"翟門"為門庭盛衰之典實。
1.見"甌窶"。
1.即洛越。古族名。百越的一支。以古貴州(今廣西貴縣地)為中心,分布在今廣東﹑廣西﹑貴州以及越南北部。
1.形容茶煮沸時甌中泛起的雪白乳花。
1.見"甌蟻"。
1.甌與臾。比喻地面洼陷不平之處。
1.見"甌越"。
1.亦作"甌粵"。
2.百越的一支。分布在今浙江甌江流域一帶。主要由早已居住在甌江流域并創造了印紋陶遺存的土著民發展形成◇亦以指古甌越所居之地。
1.作為伴侶的鷗鳥。指退隱生活。
1.養水鳥的傭者。
1.鷗鳥生活的水面。比喻悠閑自在的退隱生活。
1.比喻閑適自由的隱者生活。
1.鷗鳥浮游。
1.形容物體聳露在水面上。
1.郊外水邊的樓閣。
1.猶鷗盟。
1.謂與鷗鳥為友。比喻隱退。
1.指隱逸的志趣。
1.指隱退的心情。
1.鷗鳥棲息的沙洲。亦指隱者居處。
1.猶鷗盟。
1.比喻離不開賴以生存的環境。
1.鷗所棲息的小洲。
1.謂鷗鳥閑暇自在。形容隱退者的悠閑生活。
1.指退隱者悠閑自在的心境。語本宋黃庭堅《登快閣》詩"此心吾與白鷗盟。"
1.亦作"農氓"。
2.農民。
1.指務農的人。
1.民主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農民群眾組織。以貧雇農為核心。簡稱農會或農協。
1.農用塑料薄膜的簡稱。
1.古代指農業和商業。末,謂逐末利,指商業。
1.亦作"農晦"。
2.猶鄉野。
3.農田。
4.指農耕。
1.見"農畝"。
1.農耕和放養牲畜。
1.指農業和畜牧業。
1.封建社會中隸屬于農奴主或封建主的農業勞動者。亦借指受剝削壓迫的農民。
1.以封建土地所有制和農民對封建主的依附關系為基礎而形成的剝削制度。其基本特點是農民以奴役性條件從封建主領得份地,世代使用,被束縛在土地上,農民對封建主和封建國家處于人身依附地位,成為農奴。封建主可以懲罰﹑出賣農奴,或沒收其財產。封建國家還強迫農奴提供徭役﹑繳納貢稅,農奴毫無政治權利。
1.占有土地,統治和剝削被束縛在土地上的農奴的封建主。
1.田界。借指田間。語本《左傳.襄公二十五年》"朝夕而行之,行無越思,如農之有畔。"
1.農田園圃。
2.指農家。
3.耕稼,農耕。
1.農時。
1.農用器具。
1.農民和樵夫。
1.猶農事。
2.農業生產的情況。
1.謂農作物豐收。
1.指務農的人。
1.見"農桑"。
1.亦作"農桒"。
2.農耕與蠶桑。
3.指農作物和桑樹。
1.耕種收獲。泛指農業生產。
1.農業和商業。
1.指農民的房舍。
1.古代農村中的互助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