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清代水師的一種小型戰船,有趕繒船﹑艍繒船﹑撈繒船等種類。見《清史稿.兵志六》。
1.筑在山巖上的堡壘。
1.宮殿的臺階。借指朝廷。
1.陡峭如墻的山崖。
1.指傅巖和渭濱。傅說和姜尚隱居之處。
1.高山。
1.山石層疊。
2.指重疊的山石。
3.地殼中成層的巖石。
1.隱居山中。
1.亦作"巖雚"。
2.險峻的山路。
1.崖岸。
1.亦作"嵓電"。
2."巖下電"之省稱。形容目光炯炯有神。
3.借指目光。
喀斯特地區因溶蝕、沖蝕形成的近似水平的洞穴,深度不超過10米,一般分布在河谷兩側。
1.亦作"巖竇"。
2.即巖穴。
1.亦作"巖?"。亦作"嵒崿"。
2.山勢不齊貌。
3.起伏的山巒。
1.石室。
1.巖洞的門。
2.借指隱士的住處。
1.山的中部。
1.亦作"嵓岡"。
2.猶山岡。
1.山麓。
1.耕種于山中。借指隱居。語本漢揚雄《法言.問神》"谷口鄭子真,不屈其志而耕乎巖石之下,名震于京師。"
1.亦作"嵒谷"。
2.猶山谷。
1.亦作"巖骨"。
2.指山石,巖石。
1.險要而堅固。
1.見"巖磴"。
1.木犀的別名。
1.山巒溪谷。
2.借指隱者的住所或隱者。
火成巖的一種。見火成巖”(946頁)。
1.邊遠險要之地。
1.山頂。
1.山崖邊。
1.險峻的山峰。
1.山間小路。
1.山洞的門。借指隱居之處。
1.亦作"嵓居"。
2.山居,多指隱居山中。
1.居于巖穴而觀賞川流。形容隱居生活悠閑自適,超然世外。
1.謂隱居深山洞穴之中。語出《韓非子.詭使》"而士有二心私學,巖居窞處,托伏深慮,大者非世,細者惑下。"
1.險峻。
1.山中低陷處。
1.居于山中的隱士。
2.木犀的異名。
1.山洞。堀,同"窟"。
1.山洞。
1.猶山水。
1.見"巖廊"。
2.漢武官名,即羽林郎。
1.亦作"巖郎"。亦作"巖廊"。
2.高峻的廊廡。
3.借指朝廷。
1.亦作"嵓棱"。
2.形容骨骼突出多棱角。
1.山嶺。
1.《論語.雍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后因以"顏瓢"為生活貧困的典故。
1.容顏和心魄。
1.古代帽子的一種。
全稱《唐故秘書省著作郎夔州都督府長史上護軍顏君神道碑》。唐代碑刻。公元779年鐫立于長安(今陜西西安)。顏真卿正書。原碑四面刻字,宋元間銘文一側被磨去。書法蒼勁沉雄,氣勢磅礴,為顏書晚年代表作。
1.猶情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