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圓月。亦泛指月亮。
2.比喻形如滿月的圓狀物體。
3.按月輪流。
1.籯﹑笥都是竹編的盛器。借指積蓄的錢財。
1.猶郢匠。
1.格調高雅的詩文。
1.猶郢都。
1.比喻高雅的詩篇。
1.見"郢中詞"。
1.指楚地的歌曲。
1.春秋﹑戰國時楚國都。故址在今湖北江陵東北。
1.郢正,斧正。
1.指高雅的詩文。
1.郢匠。
1.楚郢中的巧匠,名石。《莊子.徐無鬼》"郢人堊漫其鼻端,若蠅翼,使匠石斫之。匠石運斤成風,聽而斫之,盡堊而鼻不傷,郢人立不失容。"后以"郢匠"喻指文學巨匠。
2.喻指衡文取士的考官或砥礪切磋的師友。
1.《莊子.徐無鬼》載,匠石揮斧削去郢人涂在鼻翼上的白粉,而不傷其人◇因以"郢匠揮斤"比喻純熟﹑高超的技藝。
1.同"郢匠揮斤"。
1.同"郢匠揮斤"。
1.指歌手﹑詩人。
2.借指格調高雅的樂曲或詩文。
1.格調高雅的詩文作品。
1.指曲高和寡的樂曲。
1.通往郢都的路途。謂重返國門之路。
2.喻指歌壇文場。
1.猶郢都。
1.戰國楚宋玉《對楚王問》"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國中屬而和者數千人;其為《陽阿》﹑《薤露》,國中屬而和者數百人;其為《陽春白雪》,國中屬而和者不過數十人;引商刻羽,雜以流征,而和者數人而已。"后以"郢曲"泛指樂曲。
1.美稱高雅的詩文。
1.猶郢都。
1.指善歌者;歌手。
2.《莊子.徐無鬼》"郢人堊慢其鼻端若蠅翼,使匠石斲之。匠石運斤成風,聽而斫之,盡堊而鼻不傷,郢人立不失容……自夫子之死也,吾無以為質矣,吾無與言之矣。"后用"郢人"喻知己。
3.借指楚國人。
1.同"郢匠揮斤"。
1.同"郢匠揮斤"。
1.同"郢匠揮斤"。
1.同"郢匠揮斤"。
1.斧削,刪改。
1.見"郢上曲"。
1.比喻高雅的詩作。
1.對他人詩文的美稱。
1.指匠石。楚郢都巧匠。
1.同"郢匠揮斤"。
1.郢都。
1.高雅優美的樂歌。
1.郢人夜書燕相國書,火不明,謂持燭者云"舉燭",因誤將"舉燭"書入◇因以"郢書"指訛誤的書信。
1.《韓非子.外儲說左上》;"郢人有遺燕相國書者,夜書,火不明,因謂持燭者曰'舉燭',云而過書'舉燭'。舉燭,非書意也。燕相受書而說之,曰'舉燭者,尚明也;尚明也者,舉賢而任之。'燕相白王,王大悅,國以治。治則治矣,非書意也。"后因以"郢書燕說"比喻曲解原意,以訛傳訛。
1.《文選.劉琨》"和氏之璧,焉得獨曜于郢握;夜光之珠,何得專玩于隨掌。"劉良注"郢,楚地。隨,隨侯也⊥璧明珠,雖出隨楚,其寶玩亦不專在隨楚。此喻諶不得獨留于琨處也。"后亦借指和氏璧。
1.郢正。
1.見"郢中白雪"。
1.楚國金幣名。
1.猶斧正。以詩文就正于人。
1.郢正,斧正。
1.郢地有匠石者,能用斧頭削除人鼻端的白粉而不傷其鼻。宋元君聽說后,召匠石試之。匠石說"臣則嘗能斫之。雖然,臣之質死久矣。自夫子之死也,吾無以為質矣,吾無以言之矣。"參閱《莊子.徐無鬼》◇因以"郢質"喻指契合無間的知音。
1.郢都。借指古楚地。
1.典出戰國楚宋玉《答楚王問》"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國中屬而和者數千人;其為《陽阿》﹑《薤露》,國中屬而和者數百人;其為《陽春白雪》,國中屬而和者不過數十人……是其曲彌高,其和彌寡。"后以"郢中白雪"指高雅的樂曲或詩文。
1.見"郢唱"。
1.美稱他人的辭章。
1.指《陽春白雪》和《下里巴人》。喻賢﹑不肖。
2.指高雅的詩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