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傳記文的一種。與本傳”相對。多記載一人的逸聞軼事,可補充本傳的不足。如《后漢書·董卓傳》注引《董卓別傳》、《三國志·蜀·趙云傳》注引《趙云別傳》等。
戲劇、電影等塑造角色外部形象的藝術手段。包括化裝、戲劇服裝等。
1.唐李守素的綽號。因其精通氏姓之學,故稱。
1.古代用作祭祀的人,謂之人犧。
1.方言。謂人小計謀多。
1.相傳明朝滅亡后,有一遺老宣稱要為亡明殉節,但又不肯自殺。于是自稱效法信陵君,嗜酒狎妓。誰知長久不死,人卻變得駝背彎腰。被人取笑為"人蝦"。見清袁枚《新齊諧》卷六◇用以嘲諷沒有骨氣而又自欺欺人者。
1.見"人間"。
1.人參的別名。
1.莧的一種。
1.人的相貌﹑形貌。
2.星相術用語。特指貴人之相。
3.佛教語。指一切眾生外現的形象狀態。
1.喻指忤逆不孝之人。傳說梟是食母的惡鳥,因稱。
1.人的心地。
2.特指善良的心地﹑良心。
3.指人們的意愿﹑感情等。
1.比喻人的貪心不足,就象蛇想吞食大象一樣。
1.常綠喬木。葉互生,橢圓形。夏季開黃白色的花。漿果呈心臟形,大如梨。原產熱帶美洲,我國南方也有栽培。果實可供食用或制飲料,樹干內流出的液汁,是制口香糖的主要原料。此種植物的果實也稱人心果。
1.見"人心惶惶"。
1.亦作"人心皇皇"。
2.人們內心驚恐不安。
1.謂人的內心難以探測。
1.人的心地不可探測。謂人心險惡。
1.供步行者走的路。
2.特指馬路兩旁供人步行的便道。
1.供行人穿越馬路的標志線。在馬路上標出"人行橫道線"是為了使交通有序并保障行人安全。
1.人的形狀﹑模樣。
2.傀儡,玩偶。
①人的各種特性或屬性的總和與概括。是人的社會屬性和自然屬性的統一。人的社會屬性反映了人與動物的根本區別,是由人的社會關系總和所決定的。人性具有歷史性,它取決于社會生活的發展。人性在階級社會里主要表現為階級性。②指人的正常的情感理性為著貪婪而失掉人性|不通人性。
對人的本性的贊美和歌頌。人性是人區別于其他動物的基本特質,既有自然的屬性,又有社會的屬性,因此對人性美歷來有許多不同的看法。只有不斷地完善自我的人性,人性美才能得到充分實現和肯定。
1.豪杰;英雄。
1.羆的別名。因其直立行走時象人,故稱。
2.狒狒的別名。
1.為一定目的而挑選出來的人。
1.清末用以稱人文科學。
1.猶人影兒。
1.舊時為買賣人口的雙方撮合,從中取得傭金的人。
1.猶人影兒。
人家;住家人煙稀少|荒無人煙。
1.別人的評議。
2.人的言語。
3.砒霜的別名。
1.流言蜚語是可怕的。語出《詩.鄭風.將仲子》"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1.指能看到自己的人。
2.謂別人眼前。
1.指可資驗證的人事。
1.英國鑄造的一種銀元的俗稱。因其上鑄有人像,故名。
1.指正常人所應有的品行﹑能力﹑儀表等。
2.特指人的外表相貌。
1.罵彎腰的人好似彎曲的蝦和蛆蟲一樣。
1.詈詞。形容人干癟猥瑣。鰕胊,即蝦干。
1.人的榜樣。
1.亦作"人祅"。人事方面的反常現象;人為的災禍。
2.比喻壞人。
3.舊稱與正常人不同的怪異的人。如偽裝異性或有生理變態的人。
1.見"人妖"。
1.懂禮義的人和愚昧無知的人。
1.謂別人化一分氣力,自己用百倍力量。即以百倍的努力趕上別人。語本《禮記.中庸》"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
1.人倫。
1.仆役;奴婢。
2.差役,差人。
3.服勞役的人。
1.人的意愿﹑情緒。
1.人民的痛苦。
2.指處在世俗之中的避世者。
1.俊杰,英杰。
1.人的身影。
2.指人的蹤跡。
1.即鯢魚。俗稱娃娃魚。
2.儒艮的別稱。哺乳動物。哺乳時用前肢擁抱幼仔,頭部和胸部露出水面,宛如人在水中游泳,故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