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應接;接待。
2.猶應對。
1.膽小怕事。
2.謂誠敬處事。
1.疑慮重重貌。
1.傳說可以避兇邪的猛獸。
1.害怕死亡,貪戀生存。
1.畏懼。
1.謂肅然起敬。
1.戒懼。
1.敬畏上天,愛憐下民。
1.敬畏天命,憫惜世人的困苦。
1.見"畏天愛民"。
1.謂知天命,識時務。
1.見"畏首畏尾"。
1.亦作"畏途"。
2.艱險可怕的道路。
3.指危險可怕的地方。
4.猶苦差。比喻可怕而難辦的事情。
①艱險可怕的道路畏途b157Q也豢膳省"詵褐肝O湛膳碌氖攣鍤游畏途|他是個讀書人,把下海”經商看做是畏途。
1.畏懼聲威,感念德惠。語出《國語.晉語八》"民畏其威,而懷其德,莫能勿從。"
1.看到苗頭就知所警惕。
1.謂畏懼天威。畏,通"威"。
1.膽小的樣子。
1.謂害怕成為祭祀宗廟的犧牲。語本《莊子.列御寇》"或聘于莊子,莊子應其使曰'子見夫犧捧?衣以文繡,食以芻叔,及其牽而入于太廟,雖欲為孤犢,其可得乎?'"
畏懼;害怕畏葸不前|畏葸退縮,坐失事機。
1.畏懼膽怯,不敢前進。
1.敬重羨慕。
1.嚇唬,威脅。
1.畏懼而徇私。
1.謂怕失道義。
1.《莊子.漁父》"人有畏影惡跡而去之走者,舉足愈數而跡愈多,走愈疾而影不離身。自以為尚遲,疾走不休,絶力而死。不知處陰以休影,處靜以息跡,愚亦甚矣。"后以"畏影避跡"比喻不明事理,庸人自擾。
1.見"畏影避跡"。
1.指恫嚇他人的言詞。
1.謂窮困而畏縮。
1.懼怕。
1.恐懼震驚。
1.像怕老虎那樣害怕。形容懼怕到極點。
1.高峻貌。
1.畏懼罪刑。
1.胃部的一種惡性腫瘤。發(fā)病率較高。
1.病名。中醫(yī)稱胃部虛熱為胃疸。
1.病名。由于胃的機能發(fā)生障礙﹐食物積滯不能消化﹐致形體消瘦而腹部脹滿。
1.食物名。將羊肚煮熟﹐和以五味﹐曬干而成。
指胃熱熾盛化火的病理現象。因胃熱偏旺、情志郁火犯胃或過食辛熱引起。胃火旺”的人表現為牙齦腫痛、口臭、泛酸、口干渴、便干結、舌紅、苔黃膩等。
1.胃黏膜發(fā)生潰爛的病。
1.即胃。因其形狀像口袋﹐故名。
1.方言。胃痛。
1.中醫(yī)指胃的內腔。其上口叫上脘﹐中部叫中脘﹐下口叫下脘。
2.猶胃口。比喻對事物的興趣。
1.胃星之旁。
胃黏膜炎性病變。按病程長短,分急性胃炎和慢性胃炎。前者是由于進食刺激性食物(或藥物)或吞服強酸、強堿而引起胃黏膜的急性炎癥◇者是以胃黏膜的非特異性慢性炎癥。大多與長期進食刺激食物(或藥物)或幽門括約肌功能失調引起的膽汁返流等因素有關。臨床上以其病理變化分為淺表性、萎縮性、肥厚性胃炎三種。
1.胃腺分泌的無色透明液體﹐呈酸性﹐主要含有胃蛋白酶﹑鹽酸和黏液﹐有消化食物和殺滅細菌的作用。胃液的分泌常因食物的性質不同而有差異。
1.我國古代的一門算術。主要用于測量地形。
1.安撫。尉﹐"慰"的古字。
1.安慰侍奉。
復姓。唐代有尉遲敬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