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戰國時孟子的觀點之一。認為人生之初其性是善良的。是一種先驗的人性論。
1.孤弱不能自立。《漢書·匈奴傳上》"孝惠﹑高后時,冒頓寖驕,乃為書,使使遺高后曰'孤僨之君,生于沮澤之中,長于平野牛馬之域,數至邊境,愿游中國。陛下獨立,孤僨獨居。兩主不樂,無以自虞,愿以所有,易其所無。'"顏師古注引如淳曰"僨,仆也,猶言不能自立也。"宋蘇軾《聞公擇過云龍張山人輒往從之》詩"使君自孤僨,此理誰相直?"清魏源《圣武記》卷三"爾皇考奮起孤僨之中,并吞大小諸國為一,虎步中外。"一說,孤寡獨居,欲念僨張。
1.韓非所著的書篇名。《史記.老子韓非列傳》"﹝韓非﹞悲廉直不容于邪枉之臣,觀往者得失之變,故做《孤憤》。"司馬貞索隱"孤憤,憤孤直不容于時也。"后以"孤憤"謂因孤高嫉俗而產生的憤慨之情。
1.孤高的風度﹑品格。
1.孤立高聳的山峰。
2.孤高,高潔。
同‘辜負’。
1.植物的獨生干。亦比喻孤獨者。
〈書〉高傲,不合群性情~丨~不群。
1.獨自歌唱。
1.獨生的根。謂孤獨無依或孤獨無依者。
2.獨立的根基;獨特的根底。
1.謙詞。猶言敝人的心意。
1.孤梗。
1.喪妻的男子。
1.獨鳴。比喻特立獨行,不隨流俗。
①孤兒和寡婦老弱~。②孤獨~老人丨家里只剩下我一個~老婆子。
1.孤﹑寡﹑不谷,均為古代君主自謙之稱。《老子》"人之所惡,惟孤寡不谷,而王公以為稱。"《戰國策.齊策四》"是以侯王稱孤寡不谷,是其賤之本與,非夫?孤寡者,人之困賤下位也。"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風操》"昔者王侯自稱孤寡不谷。"后用以代稱王侯。
1.泛指沒有勞動力而又無人贍養的人。語本《孟子.梁惠王下》"老而無妻曰鰥,老而無夫曰寡,老而無子曰獨,幼而無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窮民而無告者。"
〈方〉①顴骨。②腳掌兩旁突出的部分。
1.上部凸出下部尖削的臉。
1.即孤拐臉。
1.沒有妻子兒女,謂孤單無后。
1.孤寂的客舍。
1.遠處映射的光。
2.孤獨的光,單獨的光。多指日光或月光。
3.猶孤影。
1.指孤單的人。
1.孤立無援的國家。
1.孤兒。
1.出身低微。
2.指出身低微的貧寒士人。
3.家境貧寒無依。
4.孤立;孤單。
1.孤單的鴻雁。
1.僅存的花,唯一的花。
1.孤高的情懷。
2.獨特的見識。
1.見"孤拐"。
1.地位低微的官吏;未受知遇的遠臣。
1.孤獨惶惑。
1.孤獨無依的魂靈。
1.比喻沒有依靠,處境艱難的人。
1.舊時祭祀亡人所燒的冥紙。
1.獨有的功績。
1.猶孤旅。單身旅居在外。
1.孤兒和殘疾者。
1.獨自飛翔。
2.高升,騰達。
3.超逸;與眾不同。
1.猶絕技。
孤獨寂寞~難耐丨他一個人留在家里,感到十分~。
1.猶托孤。
2.獨身寄居他鄉。
古代君主自己謙稱為孤或寡人(‘孤家’多見于戲曲),現在用‘孤家寡人’比喻脫離群眾,孤立無助的人。
1.獨出的顛頂。
1.單人獨騎。謂獨自在外旅行。
2.指孤單。
1.亦作"孤劍"。
2.一把劍。亦借指單獨的武士。
1.孤苦低賤。
2.指孤賤的人。
3.猶輕賤。
1.一只角號。
1.孤傲不屈。
1.孤立的高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