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唐代設置公廨本錢﹐以公款作本錢貿易或放債取息﹐充作官署公費和官吏俸祿或津貼。為官府經管公廨本錢向官府納課的民戶﹐稱為"胥士"。
1.亦作"犁花"。
2.指犁翻的土塊。似浪花狀,故稱。
1.亦作"犁犋"。
2.牽引犁的畜力單位。能拉動一張犁的畜力叫一犁犋。
1.指老人。老人面色黧黑,故稱。犂,通"黧"。
1.良馬名。毛黃色,眉黑。犂,通"黧"。
1.用刀割臉。犂,通"剺"。
1.黎民百姓。犂,通"黎"。
1.亦作"犁明"。
2.黎明。犂,通"黎"。
1.雜色牛。
2.比喻劣父。
3.耕牛。
1.掃蕩平定。
1.亦作"犁祁"。
2.方言。豆腐。
1.亦作"犁然"。
2.猶釋然。自得貌。
3.明察,明辨貌。
1.亦作"犁舌"。
2.謂入犁舌獄割舌。
1.亦作"?鼠"。
2.鼴鼠。
1.黎明。犂,通"黎"。
1.亦作"犁庭"。
2.見"犁庭掃穴"。
1.亦作"犁庭掃穴"。
2.謂徹底摧毀敵對勢力。語本《漢書.匈奴傳下》"固已犁其庭,掃其閭,郡縣而置之。"
1.見"犁鶘"。
1.見"犁鋤"。
1.黎民百姓。犂,通"黎"。
1.見"犁軛"。
1.猶言犁牛之子。
1.神名。
1.黃鶯的別名。
1.黃鸝,黃鶯。
1.鳥名。即黃鸝。
1.黃鶯的別名。
1.割耳流血。表示心誠。
1.分別節制貌。
1.以刀劃面。古代匈奴﹑回鶻等族遇大憂大喪,則劃面以表示悲戚。亦用以表示誠心和決心。
1.謂酒不濃。
2.浮薄。
1.車飾下垂貌。
1.浮薄狡詐。
1.水波連綿貌。
2.形容文辭滔滔不絕。
1.流滴不斷貌。
2.指說話啰唆。
1.充盛貌。
1.形容水迅速流盡。
1.浮薄的風俗。
1.漓江與湘江的并稱。
1.籬笆。
2.捕河蝦用的竹具。
1.海石上生長的貝類。
1.《左傳.昭公二十四年》"嫠不恤其緯,而憂宗周之隕,為將及焉。"嫠寡婦;緯,織物的橫紗。謂寡婦不憂其緯少,而恐國亡禍及于己◇以"嫠不恤緯"用為憂國忘家之喻。
1.喻憂國心切。
1.寡婦和鰥夫。
2.單指寡婦。
1.寡婦自稱。
1.指寡婦的名節。
1.寡居。
1.沒有丈夫和沒有兄弟的人。泛指孤苦伶仃的人。
1.寡婦。
1.見"嫠不恤緯"。
1.喻憂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