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猶怎么﹑作么。
1.永久幸福。
1.謂父母雙亡,終生感傷。舊時應試或入仕,填寫履歷,父母雙亡者,即書永感項下。
1.詠歌,歌唱。
1.猶永別。永久分離。
1.永遠。
1.永遠禁錮。
2.猶言永不敘用。
1.長久思念。
2.詠懷;抒發情懷。
1.唐高宗永徽二年(公元651年)頒行的法典。計十二篇,五百條。全文保存于《唐律疏議》。它是我國現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部典型的封建法典。
1.隋大業四年(公元608年)為便利河北地區軍事運輸所開的運河。隋煬帝調發軍民百余萬,引沁水南達于河(黃河),北通涿郡(治所在今北京市西南),全長二千余里。涿郡附近一段不久即湮廢;自今天津市以南的一段,唐后即專以清淇二水為源,與沁水隔絕,宋后通稱御河,金元以來屢經改道,至明稱衛河,經流同今。
1.南宋詩人徐照字靈暉,徐璣號靈淵,翁卷字靈舒,趙師秀號靈秀,皆以晩唐詩風相標榜,反對江西詩派,著意學習唐賈島﹑姚合詩風,形成一個創作流派。因他們四人都是永嘉人,字號中皆有一'靈'字,時人稱為"永嘉四靈"。其詩多清新刻畫之辭,但內容貧乏,意境狹窄。參見"四靈"。
1.以南宋永嘉(今屬浙江省)人薛季宣﹑陳傅良﹑葉適為代表的理學學派。主張"功利"之學,反對朱熹﹑陸九淵"專以心性為宗主"的理學,強調道不能離物,道義不能離開功利。此派在當時影響甚大,與朱﹑陸二派形成鼎足。與永康學派共有"浙東學派"之稱。
1.見"永鑒"。
1.亦作"永監"。
2.長久鑒戒。
1.佛教語。謂永無窮盡之時。
1.見"永劫沉輪"。
1.亦作"永劫沉淪"。
2.謂永遠不得超生。
1.亦作"永靖"。
2.經常思慮審度。
3.永遠平定。
1.見"永靚"。
1.歷時長久。
2.時間上沒有終止;永遠。
1.永別;永遠斷絕。
1.亦作"永嘅"。
2.長嘆。
1.見"永慨"。
1.永久平安。
1.南宋儒學派之一。因代表人物陳亮為永康(今屬浙江省)人,故稱。此派主張"義利雙行"﹑"王霸并用"的"事功之學",反對理學家空談心性命理。與"永嘉學派"同有"浙東學派"之稱。
1.又名永窯。明永樂年間景德鎮官窯名。燒制的瓷器甚薄。以甜白最常見,半脫胎者最著名,鮮紅色最寶貴。所造壓手杯,式樣精妙,為傳世珍品。參閱清朱琰《陶說.永樂窯》。
1.漫長的時間。多指長夜。
1.長途,遠路。
1.長命。
1.長久思念。
1.長壽。
2.指長久。
1.念念不忘。
1.永久安寧。
1.猶永逝。指亡故。
1.長日,漫長的白天。
2.從早到晩;整天。
3.多日;長久。
4.謂消磨時日。
1.長久憂思;長久哀傷。
1.長久生存;永遠生存。
2.猶言涅盤。佛教認為人生死輪回,永無絕滅,取不滅之義,故曰"永生"。
3.基督教認為信教者死后,靈魂升入天堂,永享福樂,故曰"永生"。
4.終生;一輩子。
1.發誓永遠要(做某事)。常用于否定語前。矢,通"誓"。
1.世世代代﹐永遠。
2.終身。
1.永久的法度。
1.永遠消逝。
2.逝世。
1.長壽。
1.長思;長念。
1.長壽。
2.太平天國天王洪秀全第三子以下諸子,臣下呼為"永歲"。
1.見"永嘆"。
1.長久之計;長久打算。
1.遠望。
1.深思;常念。
1.長夜;通宵。
2.謂度過長夜;消磨夜間時光。
1.指棺材。
1.宮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