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藻井上的彩繪裝飾。
1.指春秋吳國的都城。在今之江蘇蘇州。
2.指三國吳的都城建業。即今江蘇南京市。
1.吳地的美女。
1.吳地少年。
2.對吳人的蔑稱。
1.古代歌妓名。
1.古歌曲名。為名妓吳二娘作,故稱。
1.吳之分野。指吳地。
1.吳地的疆域。
1.泛指吳地。服,王畿以外的地方。
2.吳地的服裝。
1.唐吳少微﹑富嘉謨文章雅厚雄邁,為時所尚,稱"吳富體"。
1.春秋吳國的干將劍。亦泛指寶劍。
1.兵器名。吳地所產,故稱。亦泛指精良的戈。
一稱吳哥窟”。印度教、佛教神廟。在柬埔寨暹粒省吳哥古城南郊。建于國王蘇利耶跋摩二世(1113-1150年在位)時,后成為其陵寢。主體建筑為三層石砌臺基上的五座尖塔。臺基每層有飾浮雕的回廊圍繞。其建筑和雕刻是世界藝術的瑰寶。
1.吳地之歌。亦指江南民歌。
1.原指吳越故地之邊陲,后多泛指江浙一帶。
1.吳人所作的羹。以味美著稱。故常用指美味佳肴。
1.漢吳漢﹑耿弇的并稱。兩人助漢光武帝中興◇以指良臣﹑良將。
1.漢上蔡人。文帝時,為河南守,曾薦賈誼為博士?!妒酚洠Z生列傳》"孝文皇帝初立,聞河南守吳公治平為天下第一……乃征為廷尉。"司馬貞索隱"吳,姓也。史失名,故稱公。"后因以指政績突出者。
2.即蜈蚣。
1.古臺名,在今江蘇揚州市北。原為南朝宋沈慶之攻竟陵王誕時所筑之弩臺,后陳將吳明徹圍攻北齊敬子猷,增筑以射城內,故名。
1.指春秋吳王的宮殿。
2.指三國吳主的宮殿。
1.巢于吳宮之燕。春秋吳都有東西宮。據漢袁康《越絕書.外傳記吳地傳》載"西宮在長秋,周一里二十六步,秦始皇帝十一年,守宮者照燕,失火燒之。"后以"吳宮燕"比喻無辜受害者。
1.亦作"吳鉤"。
2.鉤,兵器,形似劍而曲。春秋吳人善鑄鉤,故稱◇也泛指利劍。
1.吳地的關隘。指春秋吳國之地。
2.吳地的關隘。指三國吳之故地。
1.泰山的峰名。
1.指春秋吳王夫差所筑的館娃宮。遺址在今江蘇吳縣靈巖山。
1.春秋吳公子光,后為國君,即闔廬。
1.吳光,春秋吳公子光『趙曄《吳越春秋·王僚使公子光傳》裁,光使專諸置魚腸劍于炙魚中,乘進獻之機刺殺王僚,而后自立為王。是為吳王闔閭(即闔廬)◇因以"吳光劍"為謀逆篡位之典。
1.對清詩人吳喬的雅稱。
1.春秋時吳人。其父殺之,以其血涂金,鑄成鉤,進獻吳王。故亦以為鉤名。鉤,形似劍而曲◇泛指寶劍或利器。
1.指唐吳道子所畫的佛像。
1.傳說中的人名。即祝融。一說祝融之弟,帝嚳之火正,相傳死后為火神。
1.秦漢會稽郡治在吳縣,郡縣連稱為吳會。
2.東漢分會稽郡為吳會稽二郡,并稱吳會◇亦泛稱此兩郡故地為吳會。
1.吳地的美女。
金代文學家、書畫家。字彥高,號東山,建州(今福建建甌)人。北宋末出使金,被留,任金翰林待制,知深州。為金初詞壇領袖,與蔡松年齊名,時稱吳蔡體”。從岳父米芾,工于書畫。有《東山集》、《東山樂府》。
1.指吳偉業。詩人,明亡入清,康熙時為國子監祭酒。
2.指吳錫麒。清乾隆進士,工詩詞,并以駢文著名,官至國子監祭酒。
清代詩人。字賓賢,號野人,泰州(今屬江蘇)人。明亡后無意仕進,靠教書為生,一生貧困。是清初重要的遺民詩人之一。有《陋軒詩集》。
1.吳地所產之鎧甲。
1.吳地所產之箋紙。常借指書信。
即吳沃堯”。
1.寶劍。春秋吳人善鑄劍,故稱。
2.指春秋吳公子季札之劍。季札過徐,徐君愛其劍,口不敢言。季札心知之,以使上國而未獻。及返至徐,則徐君已死,于是,乃解其寶劍掛徐君冢樹而去,以酬宿昔之心諾。
美籍華裔物理學家。畢業于中央大學。伯克利加利福尼亞大學博士。哥倫比亞大學教授。美國全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外籍院士。主要從事原子核物理和弱相互作用方面的研究。1957年用實驗證明在β衰變(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恒。1963年又實驗證實弱相互作用與電磁相互作用密切相關,對弱電統一理論有重要貢獻。著有《介子物理學》等。
1.吳淞江的別稱。
2.縣名。屬江蘇省。
1.吳地出產的美錦。常比喻優美詩文。
1.即今之南京。
1.古代吳地所產的絹。以質地輕薄著名。
1.南朝梁文學家吳均,文章清秀拔俗,時人或仿效之,稱"吳均體"。
1.吳地楊梅的美稱。
1.指吳地的美女。古稱男曰丁,女曰口。
1.大而平的盾。
1.藍草的一種??勺鋈玖稀?/p>
清代畫家。字漁山,號墨井道人,江南常熟(今屬江蘇)人。初信佛,后改依天主教,教名西滿,曾在澳門任司鐸。擅畫山水,初學王時敏,晚年成熟作品則沉郁蒼秀。為清六家”之一。又工詩善鼓琴。著有《墨井詩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