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猶就,便。
2.僅可;只可。
3.僅有;剛好。
4.只能;不得不。
1.亦作"仲梁氏"。
2.孔子以后儒家內部的八個流派之一。
1.復姓。春秋魯有仲梁懷。見《左傳.定公五年》。
1.見"仲良氏"。
1.仲路,指仲由。仲由,字子路,一諾必行。語出《論語.顏淵》"子路無宿諾。"后用以指恪守諾言。
1.中呂。古樂十二律的第六律,又稱小呂。詳"十二律"。
2.農歷四月的代稱。古有"孟夏之月,律中仲呂"之說,故稱。
1.舊社會替人介紹買賣,從中賺取金錢的人。
1.鮪魚的別名。
1.鼠名。晉葛洪《抱樸子.對俗》"鼠壽三百歲﹐滿百歲則色白﹐善憑人而卜﹐名曰仲能﹐如一年中吉兇及千里外事。"《事物異名錄.獸畜.鼠》引晉干寶《搜神記》"百歲鼠色白﹐善憑人而卜﹐名曰仲能﹐能知一年中吉兇。"
1.孔子的字。孔子名丘,春秋魯國人。
1.次年,第二年。
1.相傳伏羲氏的六佐之一。
1.橋名。在陜西省醴泉縣東北。
1.秋季的第二個月,即農歷八月。因處秋季之中,故稱。
1.古代相傳高陽氏八個有才德的人之一。
2.晉阮咸的字。"竹林七賢"之一。
1.指仲山甫。周宣王時著名的大臣。見《詩.大雅.焌民》。
2.山名。在陜西省涇陽縣西北。傳說漢高祖兄劉仲葬其地。唐唐彥謙有《仲山》詩。
1.即仲秋。
1.兄弟或姐妹中排行第二者。指二弟。
2.兄弟或姐妹中排行第二者。指二妹。《詩.邶風.燕燕》"仲氏任只,其心塞淵。"高亨注"仲氏,古代長子長女稱伯稱孟,中子中女稱仲,幼子幼女稱叔稱季。"一說指春秋衛(wèi)戴媯。參閱《詩經(jīng)》毛傳。
3.漢末袁術占有長江淮河下游地區(qū),自稱為帝,號仲氏。又稱仲家。
4.指漢末仲長統(tǒng)。
1.指兄弟中排行第二者。
2.泛指兄弟﹑弟弟。
3.猶伯仲。評論人的才能時,比喻不相上下。
4.復姓。春秋衛(wèi)有仲叔于奚。見《左傳.成公二年》。
1.漢哲學家﹑今文經(jīng)學家董仲舒。專治《春秋公羊傳》,強調"天人之際,合而為一"之說。
1.棗的一種,又名仙棗。相傳北齊時仙人仲思得此棗種之,故名。
1.復姓。春秋齊有仲孫湫。見《左傳.閔公元年》。
1.夏季的第二個月,即農歷五月。因處夏季之中,故稱。
劇本。英國莎士比亞作于1595年。雅典兩對貴族青年男女夜入仙林,仙后令侍者向男子眼中滴花汁,致使他們互相錯認情人。經(jīng)過種種離奇的誤會和曲折,最后幸獲解藥救治,情人們終于和好并結為夫婦。
1.次兄﹑二哥→懷琛有《與仲兄夜話》詩。
1.即仲熊。
1.相傳為高辛氏八個有才德的人之一。
1.漢末文學家王粲的字,為"建安七子"之一。博學多識,文思敏捷,善詩賦,尤以《登樓賦》著稱。
1.即當陽縣城樓,在今湖北省『王粲(字仲宣)于此樓作《登樓賦》,故稱◇遂用為典故,借指詩人登臨抒懷之處。
1.酒器名。
1.相傳是皋陶子伯翳之后,人頭鳥身。
1.即仲春。
1.春秋魯卞(今山東泗水)人,字子路,一字季路。孔子的學生,性爽直勇敢。
1.漢末政論家﹑史學家荀悅的字。
1.指每季的第二個月,即農歷二﹑五﹑八﹑十一月。因處每季之中,故稱。
1.古代部族名。
1.對兄弟中排行為第二者的尊稱。
2.猶次子。
1.眾人的毀謗。
1.各種邪惡。
1.眾多的變異。
2.多而有變化。
1.古代鄉(xiāng)飲酒禮中一般的賓客。
2.眾多的客人。
1.各種材木。
2.各種人才。
1.雜草;野草。
1.貴臣身份以外之臣。即眾士。
1.指各類馬的尺寸。
1.亦作"眾鷕"。
2.眾多幼小的鳥。
3.借指諸稚子。
1.謂眾多的楚國人共同來喧擾。語出《孟子.滕文公下》"一齊人傅之﹐眾楚人咻之﹐雖日撻而求其齊也﹐不可得矣。"后以"眾楚群咻"指眾多外來的干擾。
1.見"眾楚群咻"。
1.眾人眼前。
1.眾人公有的土地。
1.一群小土堆。比喻平凡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