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①執守禮制;掌贊禮之事昔周公處謙卑士,執禮以治天下。②對人有禮節他對長輩執禮甚恭。
1.厭煩;厭惡。
1.雜念;俗慮。
2.胡思亂想。
(聲音)嘈雜擾人~的集市ㄧ這里~的聲音一點也聽不到了,只有樹葉在微風中沙沙作響。
1.雜亂輕慢。
①使心煩別談這些~的事情了。②〈方〉費心;操心孩子太淘氣,真讓人~。
1.不斷發生。
1.苛細的刑罰。
1.擾亂心性。
1.吵鬧;嘈雜。
1.慵倦不快。
〈書〉①氣憤或不滿的話嘖有~ㄧ心無結怨,口無~。②煩瑣的話~碎辭。也作繁言。
1.厭煩。
1.煩憂不樂。
1.悶熱。
1.繁雜疑難之事。
1.繁多。
1.指繁縟而無節制的樂聲。儒家以為是淫俗之樂。語本《左傳.昭公元年》"煩手淫聲,慆堙心耳。"
1.謂世俗的煩擾。纓,帽帶。
1.煩躁的心情。
1.積壓。
2.郁悶。
煩惱憂愁。
1.愁悶郁結。
1.濃密貌。
2.愁悶抑郁。
1.煩苛的刑獄。
1.悶熱。
1.煩躁憤懣。
2.屈折盤旋。
3.中醫謂中氣郁結。
1.煩悶抑郁。
1.令人煩惱的塵緣。
1.煩惱怨恨。
同‘繁雜 ’。
1.同"煩躁"。
1.悶熱。
1.煩苛的政治。
1.煩政。
1.冗長而重復。
1.雜亂污濁;苦熱。
1.多馀的文字。
1.繁雜。
1.指繁復的節奏。
1.《論語·子路》載"樊遲請學稼。"后因以"樊遲稼"為棄仕務農之典。
1.水名。在今陜西省長安縣南。其地本杜縣的樊鄉『樊噲食隊_此,川因以得名。
2.唐詩人杜牧的別稱。杜牧別業樊川,有《樊川集》,故稱。
1.唐代著名詩人杜牧的自稱。
豫劇作家。原名樊郁,河南遂平人。1929年河南大學畢業。1934年創辦豫聲劇院(抗日戰爭爆發后改名獅吼劇團)自任團長兼編導。作有豫劇劇本《凌云志》、《義烈風》、《漢江女》等五十八種。
1.古地區名。為春秋樊國﹑鄧國的遺址。在今湖北省襄樊市及河南省鄧縣一帶,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
1.木名。秦皮的異名。相傳其皮漬水后,和墨書寫,可保持墨色長久。明李時珍《本草綱目·木二·秦皮》[集解]引陶弘景曰"俗云是樊槻皮,而水漬以和墨書,色不脫,微青。"一說即槻木。參見"槻"。
1.春秋楚莊王之姬。樊姬曾諫止楚莊王狩獵,使勤于政事,又激楚相虞丘子辭位而進賢相孫叔敖,楚莊王賴以稱霸。事見漢劉向《列女傳·楚莊樊姬》。
1.荊棘籬笆。語本《詩.小雅.青蠅》"營營青蠅,止于樊……營營青蠅,止于棘。"
1.指囚籠。
1.唐白居易有家妓樊素善歌◇因以"樊口"借指善歌者之歌喉。
2.地名。在湖北鄂城縣西北。因當樊港入江之口,故名。
1.古冠名。殿門司馬衛士所戴。相傳鴻門宴上,項羽欲殺劉邦,漢將樊噲聞事急,乃裂裳裹盾為冠,闖入羽營,責羽背信,劉邦乘間脫走◇人壯噲意,摹其裹盾的冠狀制冠,因名"樊噲冠"。參閱《后漢書·輿服志》﹑《隋書·禮儀志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