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轉動。
1.管理道教廟宇的道官。
1.監守太廟的民戶。
1.朝廷的謀劃。
中國城鄉在寺廟節日或規定日期舉辦的集市形式。一般設在寺廟內或其附近地段。以交易日常生活用品和農副產品為主,并配以各種文藝表演和風味小吃。
1.封建時代稱皇帝父祖的名諱。
1.古代嗣君即位或封建諸王必拜謁祖廟,謂之"廟見"。
2.古婚禮,婦入夫家,若公婆已故,則于三月后至家廟參拜公婆神位,稱為"廟見"。
3.稱新婦首次拜謁祖廟為廟見。
1.朝廷。指以君王為首的中央政府。
2.朝廷。借指天子。太廟兩廊。
1.宗廟音樂。多用于祭祀或頌德。
1.朝廷的法制。
1.朝廷的謀略。
1.朝廷對政事的議論。
1.《詩.周頌.清廟序》鄭玄箋"廟之言貌也,死者精神不可得而見,但以生時之居,立宮室象貌為之耳。"因稱廟宇及神像為廟貌。
1.宗廟﹑寺廟的門。
2.特指殯宮的門。
1.猶廟謀。
1.猶廟算。
1.宗廟中的廚房。
1.宗廟的屏蔽。
1.宗廟的祭器。
1.寢廟。指宗廟的前廟和后寢。
1.語出《禮記.樂記》"《清廟》之瑟,朱弦而疏越,壹倡而三嘆,有遺音者矣。"孔穎達疏"《清廟》之瑟,謂歌《清廟》之詩所彈之瑟……弦聲既濁,瑟音又遲,是質素之聲,非要妙之響。"后用以喻質樸而可施于教化的音樂。
1.宗廟和社稷。
2.以喻國家。
1.宗廟祭祀用的牲畜。
1.指朝廷預先制定的克敵制勝的謀略。
1.宗廟中藏神主的石匣。亦借指祖宗神靈。
1.謂死后立廟,受人奉祀,享受祭饗。
1.設在寺廟內或其附近的集市。
1.指宗廟內安置神主之石室。
1.即太祝。為漢代太常屬官。
2.立廟奉祀。
1.贊頌天子功德的宗廟樂歌。
1.見"廟算"。
1.亦作"廟筭"。
2.朝廷或帝王對戰事進行的謀劃。
太廟的明堂。古代帝王祭祀、議事的地方。借指朝廷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
1.即《孔子廟堂碑》。立于唐貞觀初,虞世南撰并書,記述唐武德九年封孔子二十三世孫孔德倫為"褒圣侯"及修葺孔廟等事,書法俊朗圓腴,內剛外柔,為唐楷典范作品之一。不久碑隨廟毀。武后長安三年重刻,相王李旦篆額,冠以"大周"二字,大中四年琢去,后佚。宋初王彥超重刻,今存西安碑林,俗稱"西廟堂碑"。山東城武亦存一石,元刻,稱"東廟堂碑"。東瘦西肥,字亦互有出入。參閱《金石粹編》卷四一。
1.指古代專用于朝會﹑祭祀﹑宴饗的頌詩樂歌。亦泛指為統治階級歌功頌德的文學作品。
1.舊時寺﹑廟﹑庵﹑觀占有的土地。主要由官府撥給和信徒捐獻。廟田大都出租或雇工經營,所得用于祭祀和供養僧尼﹑道士或管廟人員。
1.泛指祖廟。
1.宗廟或廟宇的前殿。
2.君王接受朝見﹑議論政事的殿堂。
1.朝堂;朝廷。
2.宗廟;神廟。
1.指寺塔。
1.指朝廷。
1.古時天子諸侯宗廟祭禮之一。集合遠近祖先神主于太廟合祭。
1.見"廟像"。
1.亦作"廟象"。
2.廟中神像。
1.塔中置放僧人遺骨的墓穴。
1.舊指設于孔廟內的學校。
1.關于宗廟禮制的議論。
2.朝廷的謀議。
寺廟高大的廟宇。
1.指名門望族世有官祭的宗祠。
2.寺院。
1.朝廷對于戰事的籌劃和決策。
1.宗廟中的牌位。
2.寺廟的住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