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見"掌柜"。
1.文體名。駢文的一體。因以四字六字為對偶,故名。駢文以四六對偶者,形成于南朝,盛行于唐宋。唐以來,格式完全定型,遂稱"四六",也稱四六文或四六體。
1.指四六文。
1.駢文的一體。詳"四六"。
文體名。駢文的一體。形成于南朝,盛行于唐宋。全篇多以四字六字相間為句,世稱駢四儷六。遣詞華麗,多用典故,講求句式對仗工整。
1.指軍隊進﹑退﹑左﹑右的運動路線。
2.四方道路。
3.引申指四方,各處。
古代所封諸侯土地的四周范圍地狹乎四履。
1.佛教重要經(jīng)典。四律一﹑《十誦律》,六十一卷,后秦弗若多羅譯;二﹑《四分律》,六十卷,后秦佛陀耶舍譯;三﹑《僧祇律》,四十卷,東晉佛陀跋陀羅等譯;四﹑《五部律》,三十卷,南朝宋佛陀什等譯。五論一﹑《毘尼母論》,八卷,本名,《毘尼母經(jīng)》,失譯;二﹑《摩得勒伽論》,十卷,南朝宋伽跋摩譯;三﹑《善見論》,十八卷,南朝齊伽跋陀羅譯;四﹑《薩婆多論》,九卷,失譯;五﹑《明了論》,一卷,南朝陳真諦譯。
1.謂通達四方。
2.佛教語。指風輪﹑水輪﹑金輪﹑空輪。
1.佛教四部經(jīng)論的合稱。即《中觀論》﹑《十二門論》﹑《百論》﹑《大智度論》。按,《百論》系提婆著,另三論均系龍樹所著。
1.佛教宗派名。指崇奉"四論"的一派。參見"四論"﹑"三論宗"。
1.四處廣布。
2.道教語。指塵世。
1.四馬是拆字格,"罵"字的隱語。
1.比喻兩手兩腳捆在一起。
1.四種美好之事。指治﹑安﹑顯﹑榮。
2.四種美好之事。指音樂﹑珍味﹑文章﹑言談。
3.四種美好之事。指良辰﹑美景﹑賞心﹑樂事。典出南朝宋謝靈運《擬魏太子鄴中集詩序》"天下良辰﹑美景﹑賞心﹑樂事,四者難并。"
4.四種美好之事。指仁﹑義﹑忠﹑信。
5.四種美好之事。指心靈美﹑語言美﹑行為美﹑環(huán)境美。詳"五講四美"。
1.指明堂四方的門。
2.學校名,即四門學。
3.佛經(jīng)有釋迦牟尼(凈飯王太子)出四門受天帝感化而出家修道的傳說。
4.武術(shù)名詞。使刀弄棍或打拳的一種架勢。
1.學官名。北魏太和二十年因劉芳表請立四門博士。隋代隸于國子監(jiān),唐始合于太學。管教七品以上侯伯子男的子弟以及有才干的庶人子弟。元以后不設(shè)。
1.指太學生。
1.一種拳術(shù)架勢。
1.即四門學。
1.古代學校名。北魏正始四年創(chuàng)立四門小學,初設(shè)于京師四門,后與太學同在一處。唐代四門學為大學,隸國子監(jiān),傳授儒家經(jīng)典,性質(zhì)與國子學﹑太學同,惟學生家庭出身品級較低。隋代及北宋亦設(shè)四門學,存在時間很短。元以后廢。參閱《新唐書.選舉志上》。
1.農(nóng)歷四季中每季頭一個月的合稱。即孟春(正月)﹑孟夏(四月)﹑孟秋(七月)﹑孟冬(十月)。
1.四面密密層層,形容很稠密。
1.指蠶的大眠。蠶不食不動的狀態(tài)叫眠,有初眠﹑二眠﹑三眠﹑大眠之別。
1.東﹑南﹑西﹑北四個方位。
2.指四周圍。
指各個方向或地區(qū)聽說英雄回來了,鄉(xiāng)親們從四面八方趕來看他。
1.《顏氏家廟碑》的別稱。
1.形容工作全面展開,沒有重點。
《史記·項羽本紀》記載項羽與劉邦相爭,項羽軍駐垓下,兵少糧盡,四面被漢軍包圍,夜晚軍營四周都是楚國歌聲,項羽以為漢軍已攻下了楚地◇以四面楚歌”形容形勢危急,孤立無援。
1.各個方面受到敵對勢力的威脅或攻擊。
1.指高祖﹑曾祖﹑祖父﹑父四代祖廟。
1.舊稱士﹑農(nóng)﹑工﹑商為四民。
1.見"四梵天"。
1.布置安排。
1.指舊時官府差役向犯人索取賄賂而定的陋規(guī)。
1.舊時稱以商店名義出具證明所做的保證。
1.古時巡邏及遞送公文的兵卒。
1.古時士兵開道時敲的鑼。
1.鋪陳文采。
1.貯藏糧食的庫房。
①同敷陳”。鋪敘鋪陳情節(jié)。②鋪放;布置商店里鋪陳著各種日用品。
1.鋪放襯墊。
2.指鋪襯坐臥之具的襯墊。
3.補衣﹑制鞋底的碎布。
1.布置﹐陳設(shè)。
1.鋪陳﹐鋪蓋。
1.見"鋪持"。
1.亦作"鋪尺"。亦作"鋪遲"。
2.指可作衣服補釘或鞋底鋪襯的布片﹑布塊或碎布。
1.見"鋪持"。
1.整理床鋪﹐鋪放被褥。
2.鋪房。
1.謂用金玉裝飾。
1.猶言東拉西扯。
1.俄文的音譯。現(xiàn)通譯作"普特"。前蘇聯(lián)舊的重量單位。每普特等于16.38千克。
聲明: 本網(wǎng)站大部分資源來源于網(wǎng)絡(luò)或網(wǎng)友,僅供交流學習,如有侵犯了你的權(quán)益,請發(fā)送郵箱到feedback@deepthink.net.cn 本網(wǎng)站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移除相關(guān)內(nèi)容 刷刷題對內(nèi)容所造成的任何后果不承擔法律上的任何義務(wù)或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