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卓越貌。
1.毛孔。
1.廁所。
1.獸皮制作的衣服。
1.灌溉系統中﹐引水送入每一塊田地里的小渠道。
1.亂拳。
1.指獸類。
1.古代海外國名。
2.面部或全身長有長毛的人。
3.傳說中的仙人。
4.猶言微不足道的小人物。用于輕蔑的口氣。
5.指野人。
1.細毛叢生貌。
1.毛毯的別名。
1.即毛嬙。
1."毛瑟槍"的省稱。
1.德國毛瑟(mauser)弟兄所設計的或毛瑟工廠所制造的步槍和手槍的統稱。通常多指步槍。又名來復槍。
1.毛翻在外面的皮衣。
2.不縫邊緣的嬰兒內衣。
1.羽毛扇。
1.即毛嬙。
相傳為西漢初毛亨、毛萇開創解說《詩經》含義的學派,屬古文學派『代流傳于民間,東漢經學家鄭玄曾為《毛傳》作《箋》◇三家詩亡佚,至唐代,《毛傳》和《鄭箋》成為官方承認的《詩經》注釋依據,受到后世推崇。《毛詩》現已成為《詩經》的代稱。
1.古代美女毛嬙﹑西施的并稱。
1.指谷物。
指做事不細致這孩子毛手毛腳,老打壞東西。
1.指四象中的白虎。古代二十八宿體系中﹐西方七宿為虎象﹐因用以借指西方。
1.用毛穿制在板上供刷洗用的刷子。
1.謂皮毛表面。
2.妓院仆役。
3.舊時兌換金銀﹐因含有雜質而按比率予以扣除的部分。
1.茅廁﹐廁所。
1.汗毛豎立。形容非常恐懼。
1.毛發豎立。
1.比喻極細微的事物。
2.形容眾多。
1.《西京雜記》卷六"趙有兩毛遂……野人毛遂墜井而死﹐客以告平原君﹐平原君曰'嗟乎!天喪予矣。'既而知野人毛遂﹐非平原君客也。"后用為傳聞不實之典。
《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載毛遂是戰國時趙國平原君的門客,在秦國攻打趙國、平原君奉命到楚國求救時,自薦隨同出使楚國,并在談判不決時按劍上前,直陳利害,終使楚王答應與趙國聯合抗秦◇以毛遂自薦”為自告奮勇、自我推薦的典故。
1.見"毛筍"。
1.用毛制成的繩索。
2.謂瑣細地搜求過錯。
1.指馬。
1.紙名。類似毛邊紙而稍薄﹐色稍暗﹐多產于江西﹑福建。
1.野生桃樹及其果實。
1.用毛紡原料制成的條子。毛紡工藝中﹐先要將毛纖維加工成毛條﹐然后才能紡成毛線。
2.即毛茶。參見"毛茶"。
1.古時指剛出爐尚未經錘鍛的熟鐵。
1.形容魯莽冒失。
2.形容焦急。
1.一種纖維較粗﹑質地松軟的白紙﹐多用來糊窗戶或包裝。也叫東昌紙。
1.泛指禽獸類動物。
2.作詈詞。用于咒罵人和東西。
3.形容小動物。亦比喻幼童。
1.謂毛手毛腳匆促行事。
1.古代蹋戲用具。也稱丸毛﹐又稱踘﹑鞠﹑球。
1.有毛的尾巴。
2.猶毫毛。喻輕細﹐微小。
1.一種以蒲草編成﹐深幫圓頭﹐內有氈毛﹑蘆花或雞毛的保暖鞋。冬天穿以保溫﹐宜于雪地行走。
1.指長有細毛的獸類。
2.特指牲畜。
3.指馬的毛色。
4.指馬。
5.指禽鳥。
1.即披毛犀。古哺乳動物。大小和現代犀牛相似﹐全身披著長毛﹐生活于第四紀時的寒冷地帶﹐已絕種。
2.即牦牛。
1.氈的別名。
1.連接在小動脈和小靜脈之間的最細小的血管。也稱毛細血管。
2.泛指孔徑特別細小的管子。
血管的一類。分布在各器官的組織中,肉眼不可見。血液通過毛細血管壁與組織之間進行物質交換。
1.蝦的一種。體形側扁﹐長一寸左右﹐額角短小﹐殼薄﹐群棲于泥沙底的近海。我國南北沿海都有。可干制成蝦皮﹐也可制成蝦醬和蝦油供食用。
1.通常指用羊毛紡成的線﹐也指用羊毛和人造毛混合紡成的線或用人造毛紡成的線。
1.猛犸的別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