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晩上休息。
1.宮殿名。隋大業(yè)間有野雀飛集寶城朝堂前,有人為奉承皇帝,詐稱鸞鳳來臨,因于其地建儀鸞殿。
1.宋代宮廷掌儀禮的官署。管皇帝祠郊廟﹑出巡﹑宴會和內(nèi)廷供帳等事務。明初亦設有儀鸞司,職掌則異于宋,不久罷,改置錦衣衛(wèi)。參閱《明史·職官志五》。
1.廟中的偶馬。
2.皇帝儀衛(wèi)中用作導引的馬。
1.形容;外貌。
1.明清官署﹑邸宅大門內(nèi)的第二重正門。
1.宗廟。
1.指贊理地方政務的幕職。
1.隋代御史中丞前,儀衛(wèi)所執(zhí),接受彈章﹑訴辭的袋子。
1.猶言法駕。
1.盥盆『代皇帝出行時,隨從捧之。
1.禮制;品級。
2.威儀與品節(jié)。
1.指科學技術上用于實驗﹑計量﹑觀測﹑檢驗﹑繪圖等的器具或裝置。
1.橋名。故址在今四川省遂寧縣。
1.戰(zhàn)國時期縱橫家張儀﹑蘇秦的并稱。
1.鳳凰的別稱。語本《書.益稷》"鳳凰來儀。"
1.古國名。
1.儀表;容貌。
1.指用為儀仗的傘。
1.戰(zhàn)國時張儀與靳尚的并稱。二人為屈原外交﹑政治主張的敵對者。
1.宮廷樂章的美稱。語本《書.益稷》"簫韶九成,鳳皇來儀。"孔傳"韶,舜樂名。"
1.戰(zhàn)國辯士張儀之舌。指能言善辯的舌頭。語本《史記.張儀列傳》"張儀已學而游說諸侯。嘗從楚相飲,已而楚相亡璧,門下意張儀……共執(zhí)張儀,掠笞數(shù)百,不服,醳之。其妻曰'嘻!子毋讀書游說,安得此辱乎?'張儀謂其妻曰'視吾舌尚在否?'其妻笑曰'舌在也。'儀曰'足矣。'"
1.指儀狄。
1.古代依照禮儀制度佩帶或應用的裝飾物。
1.儀式;禮節(jié)。
1.禮儀規(guī)定的等級。
1.泛稱地方司法機構。
1.古臺名。舊址在今河南省虞城縣西南。
2.泛稱行禮儀的高臺。
1.亦作"儀態(tài)萬千"。
2.極言儀態(tài)美麗多姿。語本漢張衡《同聲歌》"素女為我?guī)煟瑑x態(tài)盈萬方。"
3.形容文章的豐富多采。
1.見"儀態(tài)萬方"。
1.鴻臚寺的別稱。
1.禮儀的程序法式。
1.測候天體。
2.與天相比配。
3.宋代所用歷法之一。
1.見"儀同三司"。
1.散官名。三司即三公『稱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司。"儀同三司"謂非三司而儀制同于三公。東漢殤帝延平元年,鄧隲為車騎將軍儀同三司,儀同三司之名自此始。魏晉以后,將軍之開府置官屬者稱"開府儀同三司"。北周改開府儀同三司為開府儀同大將軍。隋文帝時為散官,唐﹑宋﹑元因之,明廢。
1.揣想忖度。
1.儀容;外表。
1.儀仗與衛(wèi)士的統(tǒng)稱。
1.禮儀﹑爵位。語本《周禮.夏官.大司馬》"設儀辨位,以等邦國。"鄭玄注"儀謂諸侯及諸臣之儀。辨,別也。別尊卑之位。"
1.禮儀形式。
1.指用于禮儀的器物。語本《書.洛誥》"儀不及物。"孔傳"威儀不及禮物。"
1.南朝梁武帝禮賢講學之處。
1.儀表容貌。
1.以為模式。
2.形象。
3.以儀器觀測天象。
1.效法。
2.為法,做楷模。
3.楷模;典范。
4.儀容,風范。
1.儀容;形體。
2.謂畫其形貌。
3.效法。
4.行法規(guī);做楷模。
5.典范;楷模。
1.同"儀刑"。
2.做楷模,做典范。
3.楷模;典范。
4.儀容。
1.禮儀的秩序。
1.儀禮﹑訓誡。
1.謂排列儀仗以迎客。
1.三國魏丁儀丁弇兄弟的合稱。二人有才名。
聲明: 本網(wǎng)站大部分資源來源于網(wǎng)絡或網(wǎng)友,僅供交流學習,如有侵犯了你的權益,請發(fā)送郵箱到feedback@deepthink.net.cn 本網(wǎng)站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移除相關內(nèi)容 刷刷題對內(nèi)容所造成的任何后果不承擔法律上的任何義務或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