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猶歇腳。休息。
1.亦作"七事子"。亦作"七事家"。
2.猶言七處,七塊。
1.見"七事兒"。
1.指人體的頭﹑胸﹑腹和四肢。
1.見"七事兒"。
1.動作忙亂貌。
2.眾人一起動手貌。
3.形容頭緒﹑支節很多。
4.形容手和腳多。
1.形容慌張亂闖。
1.宋元豐間頒行的武學生應試必讀的七種兵書。即《孫子》﹑《吳子》﹑《六韜》﹑《司馬法》﹑《黃石公三略》﹑《尉繚子》﹑《李衛公問對》,又稱"武經七書"。
1.指國君駕馭群臣的七種方法。
2.指越大夫文種教句踐伐吳的七種策略。
3.指鬼谷子用兵七法。即威神﹑養志﹑實意﹑分威﹑散勢﹑轉圓﹑損兌。
1.古琴的七根弦。亦借指七弦琴。
1.即七弦琴。
1.形容思緒紛亂。
1.七種致死之道。
1.形容痛苦不堪或瀕臨死境。
1.亦作"七生七死"。
2.佛數謂小乘初果者,尚須往返天上人間,受七度生死,才能證得阿羅漢果。
1.周代設立的七種祭祀,即司令﹑中溜﹑國門﹑國行﹑泰厲﹑戶﹑灶。見《禮記.祭法》。
1.唐鄭熏晩年,于里第植小松七棵,自號"七松處士"。見宋錢易《南部新書》戊◇世因稱其家為"七松家"。
1.形容損傷慘重。
1.謂女子月事宜以時下,男子精氣宜于充盈。中醫述人生長發育過程,女子以七為紀,男子以八為紀,故七指女,八指男。
1.人體的眼﹑耳﹑口﹑鼻七孔。
2.事物的七個部分。
3.指沿襲漢枚乘《七發》而成的一種文體。
1.即郁多羅僧,僧人之上著衣。因衣有橫截七條,故稱。見唐玄應《一切經音義》卷十四。
1.即七絲。
1.即七弦。
1.謂將事情妥貼地料理完畢。
1.以各種借口推托。
1.輾轉委托。
1.形容歪斜不正。
1.見"七灣八拐"。
1.亦作"七彎八拐"。
2.多處彎曲,不斷轉變方向。
3.形容做事不直截了當。
1.同"七灣八拐"。
1.見"七椀茶"。
1.唐盧仝《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詩"一碗喉吻潤;兩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椀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言飲茶不須七碗即"通仙靈",極贊茶之妙用◇即以"七椀茶"作為稱頌飲茶的典實。
1.見"七椀茶"。
1.古謂導致生靈涂炭的七種原因。
1.指七國。
2.指漢景帝時吳﹑楚﹑趙﹑膠西﹑濟南﹑菑川﹑膠東等七個叛亂的諸侯王。
3.南宋追封高宗時抗金諸將韓世忠為蘄王﹑劉安世為鄜王﹑張俊為循王﹑岳飛為鄂王﹑楊存中為和王﹑吳玠為涪王﹑吳璾為信王,合稱七王。見宋王應麟《小學紺珠.名臣下.七王》。
1.指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星。
2.指《易緯》﹑《書緯》﹑《詩緯》﹑《禮緯》﹑《樂緯》﹑《春秋緯》﹑《孝經緯》七種緯書。
1.詈詞。指全部眷屬家族。
1.一種鑼鼓調。
1.荔枝的一種。
1.古錢幣名,有牽牛﹑織女的圖案。
1.即七孔針。
1.亦作"七弦"。
2.古琴的七根弦。亦借指七弦琴。
1.亦作"七弦琴"。
2.古琴的一種。有七根弦。
1.指魏晉時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阮咸﹑王戎七個名士。
2.指東漢袁秘﹑封觀﹑陳端﹑范仲禮﹑劉偉德﹑丁子嗣﹑張仲然七人。
3.佛教指調心順道的七個階次或七賢人。
4.泛指七位賢人。
1.古畫名。"七賢"說法不一。
1.獻酒七次。周代諸侯來朝時,天子舉行享禮獻酒的次數。《周禮.秋官.大行人》"諸侯之禮……饗禮七獻,食禮七舉。"祭祀宗廟亦用七獻。《禮記.禮器》"一獻質,三獻文,五獻察,七獻神。"孔穎達疏"七獻神者,謂祭先公之廟,禮又轉尊,神靈尊重也。"
1.語出《文選.班固》"冠蓋如云,七相五公。"呂向注"七相謂車千秋﹑黃霸﹑王商﹑王嘉﹑韋賢﹑平當﹑魏相。五公張湯﹑蕭望之﹑馮奉世﹑史丹﹑張安世。公侯﹑御史大夫﹑將軍,通稱為公。"所舉皆漢代公卿,后泛指眾多的文武大臣。
1.即七香車。
1.用多種香料涂飾或用多種香木制作的車。亦泛指華美的車。
1.加多種香料所制的詩箋或信箋。
1.即七香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