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謂成年人因疾病或早衰而頂發脫落。
1.同"曹偶"。
1.見"曹丘"。
1.見"曹丘"。
1.曹植﹑沈約的并稱。
1.朝代名。即三國魏。因系曹氏所建,故后稱曹魏,以別于拓跋魏。
2.指《詩.國風》中的《曹風》﹑《魏風》。
1.同伙;同伴。
1.謂官署分科掌管的事務。
1.水名。在廣東省曲江縣東南雙峰山下。
2.禪宗南宗別號。以六祖慧能在曹溪寶林寺演法而得名。
清代小說家。名fe21#字夢阮,號雪芹、芹圃、芹溪,祖籍遼陽『族,后為滿洲正白旗包衣”人。自曾祖起三代為江寧織造。雍正初年,其父被免職下獄,家產被抄沒,從此家道中落。代表作長篇小說《紅樓夢》(原名《石頭記》),歷時十年,未及完成。今通行的一百二十回本,后四十回一般認為是高鶚所續。
劇作家。原名萬家寶,湖北潛江人。早年就讀于天津南開中學◇入清華大學外文系。曾執教于復旦大學、國立戲劇專科學校。建國后任全國文聯副主席、全國劇協主席、北京人民藝術劇院院長。主要劇作有《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等。
1.主人。財物或權力等的所有人。
2.謂機構的負責人或主持者。
1.象聲詞。形容聲音喧鬧雜亂。
2.喧盛。
1.形容眾聲嘈雜。
2.猶吵吵。
1.象聲詞。形容聲音雜亂。
1.象聲詞。形容重濁與輕細的樂器聲錯雜喧響。
2.象聲詞。形容雜亂的聲音。
1.形容聲音的喧鬧雜亂。
1.形容管弦聲的喧鬧。
1.象聲詞。形容聲音的喧鬧雜亂。
1.聲音雜亂貌。
1.吵鬧。
1.聲音雜亂貌。
1.猶吵嚷。
1.象聲詞。形容鳥叫聲的雜亂細碎。
1.胡言亂語貌。
1.嘈雜喧囂。
1.雜亂的聲音。
1.形容鼓聲喧響。
1.亦作"嘈?"。
2.聲音雜亂;喧鬧。
1.謂清代漕運總督所屬的綠營兵。擔負漕糧的催督﹑保護等。
1.存放漕米的倉庫。
1.指漕米倉庫。
1.管理漕運的官員。
1.指漕糧運輸一日的行程。參閱清顧炎武《日知錄.漕程》。
1.用于漕運的船只。
1.象聲詞。形容水聲。
1.即漕路。
1.供漕運用的大型船只。
1.舊時在漕糧正稅外,加收有關漕運的費用,稱為"漕費"。
1.管理漕務的官署。
1.舊時的漕糧賦稅。
1.指漕試。
2.漕運貢米。
1.漕運谷物。
1.西域古國名。約在今蘇聯中亞撒馬爾罕西北。唐玄奘《大唐西域記》卷一作"劫布呾那",當為kapūt?n(gubdan)/kebud對音。
1.舊時于漕糧正稅外向農民加收的折耗。有正耗﹑加耗﹑船耗等名目。
1.以供漕運為主的河道。
1.舊時收兌漕米的量器。一斛相當于五斗。
1.指漕運總量。
1.宋代漕試中的一種推薦形式。亦指漕試。
1.見"漕贈"。
1.漕試第一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