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猶言笑嘻嘻。
1.亦作"椓弋"。
2.謂捶釘木樁。
1.宮刑。
1.閩粵俗稱中秋拜月的婦女。
1.攻訐,讒毀。
1.雕琢,指雕刻金玉為器。
1.雕琢,修飾。
1.東漢末孔融被收時,其子大者九歲﹑小者八歲,正為琢釘戲,后因以"琢釘"指八﹑九歲的少年時期。
1.古時一種兒童游戲。
1.琢石冒出火星。比喻人生短促。
1.推敲詩文的字句。
1.雕刻。
1.修飾(文辭)。
2.苛責。
1.謂精心修飾。
①治玉為琢,治石為磨。喻指反覆修煉、磨煉道藝相琢磨|窮苦的生活琢磨出倔強的性情。②(zuó-)思考;探究我琢磨著這事兒得趕快辦|他的心思誰也琢磨不透。
1.琢磨切磋。
1.雕琢文飾。
1.雕刻,刻削。
2.雕琢,修飾﹑鍛煉文辭。
1.雕琢(玉石等)。
1.亦作"斵鼻"。
2.喻謂技藝高超。典出《莊子.徐無鬼》"郢人堊慢其鼻端若蠅翼﹐使匠石斫之;匠石運斤成風﹐聽而斫之﹐盡堊而鼻不傷。"
1.亦作"斵冰"。
2.擊冰;斫冰。
3.謂擊水。形容在空明澄澈的水光中打槳。
1.亦作"斵窗"。
2.謂文人才拙。典出唐張鷟《朝野僉載》卷二"陽滔為中書舍人﹐促命草制詞﹐令史持門鑰他適﹐無舊本檢尋﹐乃斫窗取得之﹐時人號為斫窗舍人。"
1.亦作"斵雕"。
2.去掉雕飾。亦謂斲理雕弊之俗。
1.亦作"斵棺"。
2.劈開棺材。
1.亦作"斵毀"。
2.毀傷。
1.砍削金屬。
1.挖掘。
1.見"斫礱"。
1.雕琢模擬。
1.砍削木料。
2.鳥名。即啄木鳥。
1.亦作"斵目"。
2.砍削木料的節目。
1.形容技藝高超。
1.亦作"斵泥手"。
2.指技藝高超的人。
1.亦作"斵琴"。
2.斫木制琴。
1.勒石。
2.斫取石料。
1.亦作"斵束"。
2.緊束。
1.構思。
①自然界客觀存在的規律性。通過各個自然領域的特殊自然規律和個別過程表現出來。②辯證唯物主義的自然觀、自然科學觀和自然科學方法論。研究自然界和人們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最一般的規律,對自然科學內容和自然科學的產生、發展歷史作出哲學概括。③恩格斯的主要著作之一。寫于1873-1886年。包括十篇論文、一百六十九段札記和片斷、兩個計劃草案,共一百八十一個部分。有1984年人民出版社版。
把自然物和自然力視作具有生命、意志和偉大能力的對象而加以崇拜。是最原始的宗教形式。當時人們尚未形成明確的超自然體的觀念,但已開始具有將自然物和自然力超自然化的傾向。
1.民戶聚居而自然形成的村落。
地理學分支之一。研究自然環境或其組成部分的科學。按研究的特點,自然地理學可分為綜合性和部門性的兩組分支科學。綜合性的分支科學有綜合自然地理學、區域自然地理學、古地理學等。部門性的分支科學有地貌學、氣候學、水文地理學、生物地理學、冰川學等。狹義的自然地理學僅指綜合自然地理學,部門自然地理學已逐步發展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
又稱雙曲對數”。以超越數И[fc(]e=1+11!+12!+13!+…ィ271828…[fc)]И為底的對數。用記號l璶”表示。有自然對數表可查。
1.謂出于自然之勢﹐不經人力干預而收到預期的成效。
人們在勞動中按性別、年齡進行的分工。出現于原始社會,是人類分工的起點。如成年男子從事捕獵等勞動,婦女從事采集和原始種植等勞動,老年人指導生產,小孩幫助婦女勞動。在近代農業和手工業中,也存在自然分工。
對自然界的總的看法。是世界觀的組成部分。唯物主義認為自然界是不依賴人的意識而獨立存在的客觀物質世界。唯心主義認為自然界是精神或上帝的產物。辯證唯物主義認為自然界是處在永恒運動、變化、發展中的物質世界;自然界一切現象都是對立統一的,它們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自然界的發展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前提和基礎;人對自然界認識的基礎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變化。
又稱天然光”。不直接顯示偏振現象的光。天然光源和一般人造光源直接發出的光都是自然光。它包括了垂直于光波傳播方向的所有可能的振動方向,所以不顯示出偏振性。
自然現象固有的、本質的聯系。具有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性,不能被人改變、創造或消滅,但能利用。它可離開人的實踐活動而發生作用,不直接涉及階級的利益。現代自然科學揭示的規律大體有兩類,即機械決定論規律和統計學規律。
由巖石、地貌、土壤、水、氣候、生物等自然要素構成的自然綜合體。又可分為天然環境和人工環境。前者指只受到人類間接或輕微影響而使自然面貌未發生明顯變化的地方,如極地、高山、大荒漠、大沼澤、熱帶雨林、某些自然保護區及人類活動較少的海域◇者指受到人類直接影響和長期作用而使自然面貌發生重大變化的地方,如農業、工礦和城鎮用地,以及放牧的草場和采育的林地。
即自然①”。
商品經濟”的對稱。不是為了交換,而是為了滿足生產者或經濟單位本身需要而生產的經濟形式。在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里占統治地位。具有自給自足、排斥社會分工以及生產單位分散、規模狹小、生產技術墨守陳規等特點。在自然經濟形態下,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處于從屬地位,起著補充的作用。封建社會末期逐漸瓦解,為商品經濟所代替。
研究自然界的物質形態、結構、性質和運動規律的科學。包括數學、物理學、化學、天文學、生物學等基礎科學,以及材料科學、能源科學、農業科學、醫學科學等應用技術科學。主要研究運動著的物質、物體,認識自然現象的本質和規律,預見新現象,指出利用自然規律的可能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