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都名。(1)周武王都鎬﹐至成王時別營洛邑為東都﹐因稱鎬京為西都。《詩.小大雅譜》"小雅大雅者,周室居西都豐鎬之時詩也。"(2)新莽始建國四年(公元12年)建洛陽為東都﹐因稱常安(新莽改長安為常安)為西都。(3)東漢都洛陽﹐因稱西漢舊都長安為西都『班固《西都賦》"漢之西都,在于雍州,實惟長安。"(4)唐顯慶二年(657年)以洛陽為東都﹐因稱長安為西都。(5)唐寶應元年(762年)以鳳翔府為西都﹐不久罷。(6)五代梁開平元年(907年)建都開封府﹐號東都﹐因改唐東都河南府為西都。(7)五代后唐同光元年(923年)﹐復以京兆府為西京﹐又稱西都﹐至晉天福三年(938年)罷。
2.(8)五代吳都江都府﹐至南唐改都江寧府﹐因稱江都府為東都﹐江寧府為西都。宋陸游《南唐書.烈祖紀》"以建康為西都,廣陵為東都。"(9)北宋以洛陽為陪都﹐因在開封西﹐故稱洛陽為西都。宋梅堯臣《聞歐陽永叔謫夷陵》詩"共在西都日,居常慷慨言。"
3.西漢的代稱。
1.猶旁邊。
2.邊緣。
1.猶邊防。
1.邊境上的城堡。
1.亦作"邉報"。
2.舊時邊境地區向朝廷匯報情況的文書。
1.猶邊防。
2.猶邊儲。
〈書〉邊遠的地方。
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陜甘寧、晉察冀、冀熱遼等邊區政府銀行所發行的紙幣。
1.邊防方面的弊端。
1.護衛邊境的屏障。
1.邊境。
2.邊際。
1.守邊之兵;邊防部隊。
2.指邊境戰事。
3.邊防用的武器。
4.邊防。
1.邊境地區。
2.守邊部隊。
1.治理邊疆的才能。
2.治理邊疆的人才。
1.治理邊疆的人才。
2.木材外圍色澤較淡的部分。
1.謂從水道運輸糧食以供邊防需要。
1.見"邊策"。
1.邊沿,旁側。
1.亦作"邊冊"。
2.安邊的謀略。
1.供應邊地的茶。
1.邊疆。
邊野之地的風塵。比喻戰事邊塵再起|何日邊塵靜,庭前征馬還。
1.喻邊境安定無戰事。
1.亦作"邉臣"。
2.駐守邊疆的大臣﹑官員。
1.邊疆的要沖﹑重鎮。
1.亦作"邉愁"。
2.邊人的愁苦之情。
3.因邊亂﹑邊患引起的愁苦之情。
1.安邊之策。
1.亦作"邉儲"。
2.指邊防用的儲備糧食或物資。
1.古代邊地所用的吹奏樂器。
2.指邊地吹奏樂器吹奏出的聲音。
1.見"邊陲"。
邊境~重鎮。
1.指反映邊地生活風情的詩歌作品。唐張敬忠﹑明徐渭都有《邊詞》。
1.邊地村莊。
1.鄰接,毗連。
2.邊境地帶。
1.邊地官員。
2.道路的兩側部分。
1.購進糧食供邊防用。
邊遠的地區。
1.流行邊地的曲調。
1.派往邊境進行偵探的諜報人員。
1.指邊民。
1.猶邊邑。
1.界方的謔稱。
1.猶籩豆。
1.猶邊患。
1.猶邊堠。
1.見"邊陲"。
1.指邊地的少數民族。
1.亦作"邊蕃"。
2.靠近邊境的藩國﹑藩鎮。
1.見"邊藩"。
1.亦作"邉方"。
2.邊地;邊疆。
3.邊際。
國家邊境地區布置的防務~部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