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彗星。
1.古地名。即戰國時楚汾陘。
1.汾水源出山西省寧武縣管涔山,東南流經太原市至新絳縣而西折入黃河。其西折處謂汾曲。
1.汾川之神。即臺駘。
1.見"汾陰脽"。
1.《莊子.逍遙游》"堯治天下之民,平海內之政,往見四子藐姑射之山,汾水之陽,窅然喪其天下焉。"后以"汾水游"形容超然物外的處世態度。
1.隋王通因上策不用,退居河汾之間,授徒自給,嘗講學游憩于汾亭。確址已不可考。
1.大王。一說指周厲王。
1.汾水之北地區。春秋時屬晉。
2.猶汾射。
1.古宮名。隋煬帝時所建。故址在今山西省寧武縣西南管涔山上。
1.唐代京官﹑外官﹐每年都要經過考績。考績的具體工作,屬于考功郎中掌管,由朝廷另派有聲望的高官兩人主持其事。汾陽郡王郭子儀任中書令時,曾主持考績達二十四次,故稱。參見"二十四考中書令"。
1.戲曲盔帽。俗稱"文陽"。外形金地龍紋,綴有絨球和珠子,兩旁為金色如意翅。劇中權勢顯赫的宰輔所戴,如京劇《逍遙津》中的曹操等。
1.指唐汾陽郡王郭子儀。
1.地名。在今山西省萬榮縣境內。因在汾水之南而名『武帝時曾于此得寶鼎。戰國時屬魏,漢始建縣。唐開元十年改名寶鼎縣,宋改榮和縣,元明清因之。
1.漢代汾陰縣的一個土丘『武帝祭祀地神的地方。
1.公家的財物。
1.官員赴任后到上司處參拜。
1.謂舊時官僚威德世代相減。
1.公家的糧倉。
1.封建衙門中的差吏。
1.公共廁所。
1.公正地考察。
機器制造業中,對機械或機器零件的尺寸許可的誤差。
公共財產侵吞~。
1.舊時得到官方許可的公開賣淫者。別于秘密賣淫的私娼。
1.古代官吏在朝廷的治事之所﹐借指朝廷。
1.君主的兵車。
2.官車。
3.漢代官署名。為衛尉的下屬機構﹐設公車令﹐掌管宮殿司馬門的警衛。天下上事及征召等事宜﹐經由此處受理◇以指此類官署。
4.漢代以公家車馬遞送應征的人﹐后因以"公車"為舉人應試的代稱。
5.借指應試的舉子。
1.漢制﹐吏民上書言事﹐均由公車令接待。上書人多有因此而被大用者。
2.指清末一歷史事件。公元1895年(清光緒二一年)4月﹐清政府在中日甲午戰爭中失敗﹐派李鴻章赴日簽訂不平等的《馬關條約》﹐引起全國人民的反對。是年﹐康有為在京會試﹐他號召各省舉人一千三百余人聯名上萬言書﹐提出拒簽和約﹑遷都抗戰﹑變法圖強三項主張﹐震撼全國。史稱"公車上書"。
1.漢官名。掌管司馬門和宮中的警衛事宜。屬衛尉。
1.即司馬門。皇宮的外門。司馬門的警衛由公車掌管﹐故稱。
機器性能、圖紙尺寸等的規格或標準。
1.公眾聯名呈遞政府的一種公文。
1.公正誠實。
1.王室或諸侯國的兵車。
2.指驛車。
3.爵位名。為二十等爵的第八級。
4.復姓。唐代詩人有公乘億。見宋計有功《唐詩紀事.公乘億》。
1.因公外出之旅程。
1.公制長度單位。亦稱"米"。一米分為一百厘米﹐合三市尺。
1.復姓。三國吳有公仇稱。見《三國志.吳志.孫堅傳》。
1.復姓。戰國時齊國有公疇豎。見《戰國策.韓策三》。
因辦理公事而外出 我要~一個月,家里的事就拜托你了。
1.指帝王身負國事之重﹐因公權宜禮制﹐而除喪服。
1.官家的廚房。
1.朝廷的儲備。
1.亦稱"七大夫"。
2.秦漢時爵位名﹐列在第七級。
1.舊中國上海錢莊在票據清算過程中用以劃抵款項的憑單。凡錢莊持有應向他莊收款的票據﹐當日不能取現﹐只能分送各莊﹐領回"公單"。人欠收進公單﹐欠人發出公單。每晩﹐各莊集中在匯劃總會憑單進行軋算﹐稱為"軋公單"。
2.舊中國上海銀行業同業公會聯合準備委員會發行的一種信用憑證。該會憑各銀行繳存的房地產﹑貨物﹑外幣證券及國外存款﹑現金幣或現金條等財產﹐照評價七折﹐發給三種憑證﹐其中一種稱公單﹐占四成﹐可代替現金﹐流通市面。
1.公制重量單位。一公擔等于一百公斤。
1.指周公旦。
1.公正允當。
公正的道理主持~ㄧ~自在人心。
1.見"公平合理"。
公共道德講~ㄧ社會~。
共同的敵人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