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土腥氣。
1.指大沙漠。
2.古地名。在今河南省開封市境內(nèi)。
1.棲息于沙灘或沙洲上的鶴。
1.沙上的痕跡。
1.由流沙淤積而成的大暗灘。
1.沙啞的嗓子。指嘶啞不清脆的嗓音。
1.一種生于沙磧中的狐。
1.用陶土和沙燒成的壺。
1.縐紗。
1.沙洲上的人家。
1.謂筆觸遒勁勻整,不露鋒芒。語本唐顏真卿《張長史十二意筆法意記》"后聞于褚河南曰,用筆當須如印泥畫沙,思所以不悟◇于江島遇見沙地平凈,令人意悅欲書,乃偶以利鋒畫其勁險之狀,明利媚好,乃悟用筆而錐畫沙,使其藏鋒,畫乃沉著"。
1.見"沙貛"。
1.亦作"沙獾"。
2.哺乳動物,毛灰色,有的略帶黃色,腹部和四肢棕黑色,頭部有三條白色縱紋。前肢有長而銳利的爪,善掘土,穴居山野,晝伏夜出。毛皮可制衣﹑褥,肉可食。又名豬貛或狗獾。
1.見"沙荒地"。
1.由大風或洪水帶來大量沙粒而形成的不能耕種的沙地。
俄羅斯帝王的稱號。沙”由古羅馬統(tǒng)治者愷撒一名的拉丁文轉(zhuǎn)音而來,意即皇”。1547年,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正式采用這一稱號。1721年,彼得一世改稱皇帝,建立俄羅斯帝國,但習慣上仍稱沙皇。1917年,俄國末代沙皇在二月革命中被推翻。
1.亦作"沙雞"。
2.即莎雞。昆蟲名。生活于草地上。雄的前翅部有發(fā)聲器官,發(fā)出像舊式手搖紡車的聲音。又名絡(luò)絲娘﹑紡織娘。
3.我國北方的一種小鳥。
4.鳥名。形似鴿,嘴小,翅尖長,腳短,只有三趾。生活于草原地帶,主要吃植物種子。為不定性的冬候鳥。肉可食。
1.落葉灌木或小喬木。枝灰色,常有刺。葉線狀披針形,被銀色鱗毛。花極小,帶黃色。果實廣橢圓形,橙黃色。耐旱,耐寒,生長迅速,根系特別發(fā)達,不擇土壤,是一種優(yōu)良的防風固沙﹑保持水土的植物。葉和果可做飼料。
1.沙洲或沙灘邊。
1.即沙嘴。
1.含堿質(zhì)的沙地。
1.即蝦。
1.嫩菱角。
1.沙漠的邊沿地帶。
1.亦作"沙刼"。
2.謂多如恒沙之劫數(shù)。
1.見"沙劫"。
1.佛教語。謂多如恒河沙數(shù)的世界。
1.自然界中混合在沙里的細碎金粒。
1.指泉水從沙石中涌出的井。
1.見"沙徑"。
1.一中像云母樣的美石。
1.橘樹的一種。其果實小而甜。也指這種橘樹的果實。
1.指質(zhì)地粗劣的小銅錢。
1.塵沙。
1.亦作"沙坑"。
2.流沙淤積的洼地。
3.指供跳高﹑跳遠用的長方形沙池子。
1.粗鄙的人。
1.象聲詞。
1.見"沙啦沙啦"。
1.亦作"沙拉沙拉"。
2.象聲詞。
1.沙石上的水流。
1.指沙灘上由風浪造成的條狀凸起的部分。
1.梨的一種。落葉喬木,葉卵形或卵狀長圓形,花白色,果實圓錐形或扁圓形,赤褐色或青白色。雪梨﹑酥梨等均屬此種。也稱這種植物的果實。
淘汰沙礫,提取黃金。比喻費力大而收獲小。也比喻從大量原始材料中選取精華恰便似沙里淘金,石中取火,水中撈月|他整日泡在圖書館里,沙里淘金似地尋找相關(guān)的資料。
沙子和碎石塊秋風吹灘起沙礫|大風起,沙礫擊面。
1.狀如脊梁的沙丘。又叫沙漠梁。
1.病名。即尿道結(jié)石。
1.落葉灌木或小喬木。小枝帶紫色,葉條形或條狀倒披針形。多生于河谷溪邊濕地。枝條可供編織用。為護堤固溝的良好樹種。
①法文salon的音譯,即雅致的大會客室、(旅館等的)大廳等。②西方社會中在社會名流家里定期舉行的社交聚會。18世紀歐洲資產(chǎn)階級革命前,在法國特別流行◇泛指文人雅士漫談的場所藝術(shù)沙龍。③一年一度在巴黎舉行的造型藝術(shù)展覽會。
1.馬來語saron的譯音。東南亞一帶人圍的一種裙子。
1.見"沙壟"。
1.古代一種計時儀器。根據(jù)沙從一個容器漏到另一個容器的數(shù)量來計量時間。其制法與漏壺相同,因北方天寒易凍,故以沙代水。也稱沙時計。
2.即沙濾器。參見"沙濾器"。
聲明: 本網(wǎng)站大部分資源來源于網(wǎng)絡(luò)或網(wǎng)友,僅供交流學習,如有侵犯了你的權(quán)益,請發(fā)送郵箱到feedback@deepthink.net.cn 本網(wǎng)站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移除相關(guān)內(nèi)容 刷刷題對內(nèi)容所造成的任何后果不承擔法律上的任何義務(wù)或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