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一種形似谷的草。
1.天名精的別名。見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草四.天名精》。
1.指茶芽。形似麥粒,故稱。
1.方言。形容數量多(用于重疊式)。
1.磁通量單位。為紀念英國物理學家麥克斯韋(jamesclerkmaxwell)而命名。磁場的磁感應強度為1高斯時,垂直于磁力線方向的平面上每平方厘米通過的磁通量就是1麥克斯韋。簡稱麥。
1.麥子將熟未熟﹑青黃不接的時候。
田地里大片麥子被風吹得高低起伏像波浪一樣。
1.麥的顆粒。
2.比喻茶芽。
1.亦作"麥壟"。亦作"麥壟"。
2.麥田。
3.麥田中的小路。
1.麥草堆。
1.一種尖端如麥芒的刀。
1.亦作"麥虋冬"。
2.多年生草本植物。葉條形,叢生,初夏開紫色小花,總狀花序,果實裂開露出種子。塊根略呈紡錘形,可入藥,為滋養強壯劑,又有鎮咳﹑祛痰﹑利尿等作用。也叫麥門﹑麥冬。
1.見"麥門冬"。
1.指生黑穗病的麥子。
1.[英margarine]用氫化植物油(有時混以豬油)和脫脂牛奶﹑食鹽﹑卵磷脂﹑色素等配制而成的黃白色固體,是黃油的代用品。
英文margarine的音譯。俗稱人造黃油”、人造奶油”或人造白脫”。在氫化植物油中加入脫脂酸牛乳、食鹽、卵磷脂、色素和奶油香精等配制而成。膽固醇含量低。可直接食用,也可作為烹調、冷飲、焙烤等食品的原料。
1.麥熟時散發的香氣。
1.方言。指麥苗。
1.地名。戰國時齊邑。在今山東省商河縣西北。
麥子成熟的時候,一般在夏季麥秋桑葉大,梅雨稻田新。
1.麥制的酒母。
1.即麥飯。
1.收割麥子。
1.麥子成熟。
2.指麥子成熟的季節。
1.一麥兩穗。舊時以為祥瑞,以兆豐年。亦用以稱頌吏治成績卓著。
2.比喻相像的兩樣事物。
1.指《麥秀》詩。
1.麥子成熟的季節。指農歷四五月時候。
1.麥穗。
1.方言。指麥磨成的粗粉。
1.麥畦。
1.指麥子秀發而未實。《史記.宋微子世家》﹕"箕子朝周﹐過故殷虛﹐感宮室毀壞﹐生禾黍﹐箕子傷之﹐欲哭則不可﹐欲泣為其近婦人﹐乃作《麥秀之詩》以歌詠之。其詩曰﹕'麥秀漸漸兮﹐禾黍油油。彼狡徸兮﹐不與我好兮!'"唐杜甫《行次古城店泛江作不揆鄙拙奉呈江陵幕府諸公》﹕"白屋花開里﹐弧城麥秀邊。"郭沫若《女神.棠棣之花》﹕"一望田疇半皆荒蕪﹐間有麥秀青青者。"后常以箕子的《麥秀之詩》為感嘆家國破亡之痛的典實。
1.亦作"麥秀兩岐"。
2.一株麥子長出兩個穗子。為豐收之兆,多用來稱頌吏治成績卓著。
3.唐教坊曲名。
1.麥芒。
1.亦稱"麥丹蕈"。
2.菌類植物。也叫松露。
由大麥發芽而成的產物。富含淀粉酶,能使淀粉轉變成麥芽糖及糊精。廣泛應用在飴糖、啤酒和酒精等工業中作糖化劑。亦可供藥用。
兩個葡萄糖分子縮合而成的雙糖。甜度只及蔗糖的三分之一,是飴糖的主要成分。在發芽的谷粒,特別是麥芽中含量較高。通常可用淀粉酶水解淀粉而制得。
1.櫻桃的別名。
1.山嬰桃的別名。見明李時珍《本草綱目.果二.山嬰桃》。
1.麥子脫粒揚場后剩下的秕粒﹑麥穗等。
1.收割麥子的季節。
1.酒糟。麥子釀酒后剩下的殘渣。
南美洲大陸南端同火地島等島嶼之間的海峽。因航海家麥哲倫于1520年首先由此通過進入太平洋,故名。峽灣曲折,長563千米,最窄處寬僅3千多米。是溝通南大西洋和南太平洋的通道。風大流急,航行困難。
1.穄的別名。五月間成熟。
1.亦稱"麥紋紙"。
2.紙名。唐時,翰林院書詔書,用麥紙。
1.小麥屑和豆煮的粥。
1.麥粒。
1.故意裝出傲慢的樣子。
1.猶言耍嘴皮子。
1.《晉書.王猛傳》"﹝王猛﹞少貧賤,以鬻畚為業,嘗貨畚于洛陽,乃有一人貴買其畚,而云無直,自言家去此無遠,可隨我取直。猛利其貴而從之,行不覺遠,忽至深山,見一父老……有一人引猛進拜之,父老曰'王公何緣拜也!'乃十倍償畚直,遣人送之。猛既出,顧視,乃嵩高山也。"后因以"賣畚"為典實。
1.喻把握時機。
1.出賣餅食。舊時以為賤業。
2.指晉束晳的《餅賦》。
3.見"賣餅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