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亦稱"填橋"。
2.指每年七月七夕牛郎﹑織女相會,群鵲銜接為橋以渡銀河的民間傳說。
1.雨師。行雨之神。
1.指布谷鳥。
1.司雨之神。
1.雨天戴的帽子。
(victorhugo,1802-1885)法國作家。年輕時同情保皇黨,后受進步思想影響成為資產(chǎn)階級自由主義者。路易·波拿巴政變后,被迫離開法國。1870年回國。寫有長篇小說《巴黎圣母院》、《悲慘世界》、《笑面人》、《九三年》以及劇本《歐那尼》等。
1.顏色名。像雨后初晴時的天色。
2.比喻情況由壞變好。
1.汗流如雨。
1.指風雨中的飛禽。
1.感覺上以為可以惹人愁怨的云和雨。
2.喻男女間離別之情。
1.指谷雨后采制的茶葉。
1.春天下過雨后竹筍長得又快又多。比喻新生事物大量涌現(xiàn)﹐蓬勃發(fā)展。語本宋張耒《食筍》詩﹕"荒林春雨足﹐新筍迸龍雛。"
1.下雨的征兆。
1.指破敗不能蔽風雨的房屋。
1.雨中的花。
2.雨水飄散時的小水花。
3.喻雪。
1.指佛寺。
1.(雨﹐今讀yǔ)南京雨花臺一帶出產(chǎn)的小卵石。有美麗的色彩和花紋﹐可供觀賞。
1.見"雨花"。
1.語本《詩.鄭風.風雨》﹕"風雨如晦﹐雞鳴不已。"后用"雨晦"指亂世或艱難的處境。
1.陰雨時昏暗的天色。
1.指男女情事。
1.比喻男女情好的往事。
1.雨天所著的木屐。
1.奔趨貌。
2.如雨一樣密集。極言其多。
降水較集中的濕潤多雨季節(jié)。常發(fā)生在熱帶地區(qū),往往與干季周期性交替出現(xiàn)。在降水分配不均勻的其他地區(qū),也有將相對多雨的季節(jié)劃分為雨季的;如中國通常將4、5月劃為華南和南嶺山區(qū)的雨季,5、6月間為江南雨季,6、7月間為江淮地區(qū)的梅雨季節(jié),7月間為黃淮和華北雨季,8月為東北雨季等。
小說、散文合集。1976年出版。三毛作。收作品十二篇。其中《惑》寫作者病中迷失在《珍妮的畫像》里的幻覺;《月河》描寫小女孩林珊對感情的執(zhí)著;《極樂鳥》為紀念一位自殺身亡的朋友而作。另有《赴歐旅途見聞錄》、《我從臺灣起飛》、《去年的冬天》等流浪紀實散文。
1.下雨時同時下雪。
2.鑼鼓的一種打擊法。
1.密集落地的雨點。
2.茶名。
1.遮蔽風雨的頭巾和帽子。常借指浪游之客。
1.喻荒涼﹑冷落的景象。
1.三國吳陸璣《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宛彼鳴鳩》﹕"鵓鳩﹐灰色﹐無繡項﹐陰則屏逐其匹﹐晴則呼之。語曰'天將雨﹐鳩逐婦'是也。"因其將雨時鳴聲急﹐即用以卜晴雨﹐故呼為"雨鳩"。
1.亦作"雨輌"。
2.有防雨設備的車子。
1.防雨的用具。如蓑衣﹑笠帽﹑雨傘﹑膠鞋之類。
1.謂如雨水落地﹐不可能再回到云層。比喻事情之不可挽回。
2.被雨摧殘凈盡。
1.指男女歡會之所。
1.久雨而田地荒蕪。
1.大雨積水。
1.亦作"雨潦"。
2.因雨水過多而成澇災。
1.謂淚如雨下。
1.《史記.滑稽列傳》﹕"秦始皇時﹐置酒而天雨﹐陛榡者皆沾寒。優(yōu)旃見而哀之……曰﹕'汝雖長﹐何益﹐幸雨立。我雖短也﹐幸休居。'于是始皇使陛榡者得半相代。"后以"雨立"為侍從之典。
1.遮雨的笠帽。
1.同"雨蓑煙笠"。
1.擋雨的簾子。
2.像垂簾一樣稠密的雨線。
1.唐王勃《滕王閣》詩﹕"晝棟朝飛南浦云﹐朱簾暮卷西山雨。"后因以"雨簾云棟"形容高敞華美的樓閣。
1.雨后的涼快天氣。
1.在一定時間內(nèi)﹐降落在水平地面上的未經(jīng)蒸發(fā)﹑滲透或流失的雨水所積的深度﹐通常用毫米來表示。
1.見"雨輂"。
1.形容駿馬奔馳時馬鬃聳起﹐狀如飄雨﹐四蹄飛翻﹐色白如霜。
又稱熱帶雨林”。熱帶雨林氣候下的森林植被。由熱帶植物種類組成,樹木高大茂密,終年常綠。樹種多,藤本和附生植物極豐富。主要分布在赤道兩側(cè),如南美洲亞馬孫河流域、非洲剛果河流域、亞洲的馬來群島。
1.大雨滂沱貌。
2.被雨水淋濕貌。
1.見"雨霖鈴"。
聲明: 本網(wǎng)站大部分資源來源于網(wǎng)絡或網(wǎng)友,僅供交流學習,如有侵犯了你的權益,請發(fā)送郵箱到feedback@deepthink.net.cn 本網(wǎng)站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移除相關內(nèi)容 刷刷題對內(nèi)容所造成的任何后果不承擔法律上的任何義務或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