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盾與櫓。櫓,大盾。
1.又趨。
2.明清時,地方官經(jīng)推薦保舉后調(diào)任京職。
1.德行完美。
1.改變常規(guī),權(quán)宜行事。
2.使用勢力。
1.行宮前的闕門。亦借指行宮。
1.參加同業(yè)商行的商人。
1.即人行道。大道兩旁的人行便道。
1.指人們之間的禮節(jié)應(yīng)酬等活動。
1.謂被刀斧等兇器砍傷。
1.出行的日數(shù)。
1.謂顯示卑下的容態(tài)。
2.在路上的容儀。
1.行為象豬狗。謂不齒人類。語本《墨子.耕柱》"子夏之徒問于子墨子曰'君子有斗乎?'子墨子曰'君子無斗。'子夏之徒曰'狗豨猶有斗,惡有士而無斗矣?'子墨子曰'傷矣哉!言則稱于湯文,行則譬于狗豨,傷矣哉!'"
1.魏晉南北朝士大夫好服五石散(一名寒食散),服后須行走以散發(fā)藥性,叫做"行散"。也稱行藥。
2.泛指散步。宋楊萬里有《雨后郡圃行散》詩。
1.舉辦喪事。
1.行旅出發(fā)前后的情狀﹑氣派。
2.猶行旅。
3.五行之色≮﹑赤﹑青﹑白﹑黃是配合水﹑火﹑木﹑金﹑土的五行之色。
1.謂出行匆忙倉促。
1.見"行色匆匆"。
1.見"行色匆匆"。
1.行走于山地。
1.比喻德行令人仰慕。語本《莊子.徐無鬼》"羊肉不慕蟻,蟻慕羊肉,羊肉膻也。舜有膻行,百姓悅之。"
1.古代帝王或高官出行時用作儀仗的障扇。
1.做善事。
1.經(jīng)營商業(yè)。
2.外出經(jīng)營的流動商人。"坐商"的對稱。
1.猶行酒。謂依次敬酒。
1.進行賞賜。
1.旅館。
1.立身處世。
1.路神。
2.運用神思。
1.古代中央政府派省官出使地方稱行省。
2.借指該省官。
3.元代除京師附近地區(qū)直隸于中央最高行政機關(guān)中書省外,又于河南﹑江浙﹑湖廣﹑陜西﹑遼陽﹑甘肅﹑嶺北﹑云南等處創(chuàng)設(shè)十一行中書省,作為普遍分設(shè)全國各地區(qū)的中央政務(wù)機構(gòu),簡稱十一行省,置丞相﹑平章等官以總攬該地區(qū)的政務(wù)。行省遂成為地方最高行政區(qū)劃的名稱。明清以后雖不采用行中書省的制度,而行省(或簡稱省)之名已在習慣上代表大行政區(qū),沿用至今。
1.亦作"行尸"。
2.指徒具形骸,雖生猶死的人。
3.病名。
1.見"行尸走肉"。
會走動的尸體,沒有靈魂的肉。指只具形體而無所作為混日子的人夫人好學,雖死若存;不學者雖存,謂之行尸走肉耳。(夫助詞,無義。)
1.行為悖亂。
1.用兵;出兵。
1.謂指揮大軍作戰(zhàn)。
1.猶施行。
1.時行。謂見重于當時。
1.亦作"行寔"。
2.行為樸厚。
3.謂實際行為;實際。
4.指生平事跡。
5.猶行狀。記述死者生平事跡的文章。
1.游食,閑游放蕩而食。
2.遞送飲食。
3.謂借活動以消化食物。
1.見"行實"。
1.古稱使臣。
2.執(zhí)行;使用。
1.奔走。
2.謂車船行進。
1.流行于世;問世。
2.猶處世。
市面上商品的一般價格~看好丨摸準~。
1.辦事;從事。
2.所行之事實。
3.出使之事;行人之事。
4.指行房。
5.往事;成事。
1.事無成法可循,援引舊例以行之。
1.巡行視察。
1.臨時搭蓋的住所。
1.指軍隊的行列。或謂軍隊行列的領(lǐng)隊。《左傳.成公十六年》"塞井夷灶,陳于軍中,而疏行首。"劉文淇疏證"此謂軍之行列也。惠棟云'《司馬法》曰凡陳(陣)行惟疏。'沈欽韓云'行首,即領(lǐng)隊者也。'"一說為軍隊行列間的道路。見楊伯峻注。
2.猶領(lǐng)班。
3.行院(妓院)中的首領(lǐng)。宋元時對上等妓女的稱呼◇為名妓的泛稱。
4.猶行間。指文章的詞句。
5.指掌柜老板。
1.猶行獵。
字體名。介于楷書與草書之間的書體。既無草書潦草,又無楷書端正。相傳始于東漢末年,流行至今。其中楷意多些的稱行楷”,草意多些的稱行草”。
聲明: 本網(wǎng)站大部分資源來源于網(wǎng)絡(luò)或網(wǎng)友,僅供交流學習,如有侵犯了你的權(quán)益,請發(fā)送郵箱到feedback@deepthink.net.cn 本網(wǎng)站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移除相關(guān)內(nèi)容 刷刷題對內(nèi)容所造成的任何后果不承擔法律上的任何義務(wù)或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