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他們兩人。
1.方言。猶疑不定。
1.同"二二乎乎"。
日本法西斯軍人的武裝政變事件。1936年2月26日,日本軍隊中一批少壯派”軍官在東京發動兵變,殺死多名政府大臣,企圖建立法西斯軍閥政府。由于軍閥集團的內訌,政變于29日被平息。此后上臺的廣田弘毅內閣,加緊實行全面軍國主義化,使日本迅速走上法西斯專政的道路。
1.指晉范宣﹑范寧。
①舊時家族中排行第二的一支。②小老婆;妾。
指把租來的房屋轉租給別人而從中取利的人。
中伏。
輪船上船員的職務名稱,職位次于大副。參看〖大副 〗。
1.指唐蓋文達﹑蓋文懿。
1.指唐詩僧干俊﹑干輔。
1.見"二桿子"。
1.兄弟間稱次男為二哥。
2.泛稱兄弟中排行第二者。
3.小二哥的敬稱。
1.佛教語。意根﹑身根。即思維和感覺器官。
2.男女兩性的生殖器。
3.指兩性人。
1.兩座宮室。常用以代指住在其中的人。(1)指二帝。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方正》"亡姑之姊,伉儷二宮。"劉孝標注引《中興書》"王蒙女諱穆之,為哀帝皇后;王藴女諱法慧,為孝武皇后。"唐杜甫《八哀詩.故司徒李公光弼》"二宮泣西郊,九廟起頹壓。"仇兆鰲注"二宮泣,玄﹑肅還京。"(2)指帝與太子。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風操》"江左朝臣子孫初釋服,朝見二宮,皆當涕泣,二宮為之改容。"《文選.沈約》"二宮軫痛,遐邇同哀。"呂向注"二宮,天子﹑太子也。"《南齊書.何敬容傳》"敬容接對賓朋,言詞若訥,酬答二宮,則音韻調暢。"(3)指太后與皇太后。宋蘇軾《諫買浙燈狀》"﹝陛下﹞豈以燈為悅者哉,此不過以奉二宮之歡,而極天下之養耳。"
1.春秋楚國軍制名,謂左右二部。《左傳.宣公十二年》"其君之戎分為二廣,廣有一卒,卒偏之兩。"楊伯峻注"其君之戎謂楚王之親兵戎車也。楚王親兵分為左右兩部,每部皆名曰廣。"后亦泛指兩支部隊。
2.指宋代廣南西路與廣南東路。即今廣西壯族自治區與廣東省。
一種較純的白酒,在蒸餾時,除去最先出的和最后出的酒,留下來的就是二鍋頭。
①指西漢和東漢。②舊指男性傭工那是胡老爺家幫傭的二漢。
1.方言。兩對面。
1.指晉何充與弟凖。
1.見"二和藥"。
1.方言。指再嫁的婦女。
1.大麥摻赤豆做的飯。
1.指北魏崔鴻與李志。
1.指周文王﹑周武王。
〈方〉①畏縮他在困難面前向來不~。②心里猶疑,不能確定你越說越把我弄~了。③指望不大我看這件事~了,你說呢?‖也作二忽。
胡琴的一種,比京胡大,琴筒用木頭做成,前端稍大,蒙蟒皮,有兩根弦,聲音低沉圓潤。也叫南胡。
架子花。
別的話;不同的意見(指后悔、抱怨、講條件等,多用于否定句)~不提ㄧ盡管吩咐就是了,我決無~。
1.猶言再沒有說別的話。表示決心采取某種行動。
1.指種過而又荒了的地。
戲曲聲腔之一,用胡琴伴奏。跟西皮合稱皮黃。也作二簧。
1.飯館。
再婚(多指婦女再嫁)。
1.再次結婚的男子。
1.方言。再嫁。
指再嫁的婦女(含輕視意)。也叫二婚兒。
有兩個電極的電子管或晶體管。參看〖晶體管 〗、〖電子管 〗。
1.謂日﹑月。
2.二十四年。
3.約指二十余年。
1.喻二俊杰。指南朝齊劉繪與王詡。驥,千里馬。喻良俊之士。
化學式c6h4(ch3)2。有鄰二甲苯、間二甲苯、對二甲苯三種異構體。一般指這三者的混合物,為無色、芳香、易燃的液體。由煤干餾、石油重整、汽油熱裂而得。用作溶劑及有機合成的原料。
1.指一間屋。架指梁架,兩道梁構成一間屋。
1.佛教指古印度對人死后的兩種錯誤見解,即"斷見"(謂人死后一切皆無)和"常見"(謂人死后靈魂常住),亦稱"無見"和"有見"。
一種記數法,采用0和1兩個數碼,逢二進位。如十進制的2,5在二進制中分別記為10,101。二進制廣泛應用在電子計算機的計算中。
1.指西晉﹑東晉。
1.指日﹑月。
1.指浙江省象山縣東南一百里海中的韭山列島。
1.指同時以才名見稱的兩人。(1)指晉陸機﹑陸云。《晉書.陸機傳》"太康末,與弟云俱入洛,造太常張華。華素重其名,如舊相識。曰'伐吳之役,利獲二俊。'"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時序》"岳﹑湛曜聯璧之華,機﹑云標二俊之采。"清吳偉業《九峰詩.厙公山》"三分舊數江東望,二俊終非馬上才。"(2)指宋王曾﹑劉筠。宋王應麟《小學紺珠.名類下.二俊》"陳恕領春官,以文正(王曾)為舉首;歲中拔子儀(劉筠)于常選。云'吾得二俊,名世才也。'"
小說《西游記》、《封神演義》及戲劇《寶蓮燈》中的人物。小說中二郎神姓楊,名戩,住在灌口。世傳戰國時秦蜀太守李冰次子曾奉父命在灌口斬蛟,為民除害,死后民間祀為二郎神,故事可能由此轉化而來。《西游記》中,他奉玉帝命鎮壓孫悟空。《寶蓮燈》中,他曾囚禁其妹華山三圣母。
坐著的時候把一條腿擱在另一條腿上的姿勢。
1.宋王佑事太祖為知制誥,太祖遣使魏州,許以使還為相。及還而未果,佑笑謂親賓曰"某不做,兒子二郎必做。"二郎,其仲子旦,后果為真宗相。事見宋邵伯溫《聞見前錄》卷六◇因以為子侄為相的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