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代類似幻燈的傳影方法。
1.宋元間負責地方巡邏﹑緝捕之事的兵士。屬巡檢司。明清因之。
1.《史記.淮陰侯列傳》"上令武士縛信,載后車。信曰'果若人言,盡艀良狗亨;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天下已定,我固當亨!'"后因以"弓藏"指功成被棄。
1."張"字的隱語。
1.弓衣。
1.弓人和車人;亦指弓和車。
2.延聘賢人的車子。
1.即弓衣。
1.以彈弓發射彈丸的一種游戲。
1.即弓衣。
1.弓工。
1.四川的一種轎子。
1.盛弓箭的器具。
1.制弓的人。
1.形容舊時婦女的小腳纏后彎曲如弓。亦指婦女的小腳。
2.借指女子。
1.指唐薛仁貴三箭定天山的故事。顯慶初,薛仁貴領兵擊九姓突厥于天山。時九姓有眾十余萬,令驍健數十人逆來挑戰,仁貴連發三矢,射殺三人,九姓氣懾遂降。軍中歌曰"將軍三箭定天山,壯士長歌入漢關。"見《新唐書·薛仁貴傳》◇因以"弓掛天山"指安撫邊疆。
1.弓。
1.弓。引申為射箭之術。
1.有"弓"字銘文的酒器。
2.裝弓的袋。
1.語本《禮記.學記》"良弓之子,必學為箕。"孔穎達疏"善為弓之家,使干角撓屈調和成其弓,故其子弟亦睹其父兄世業,仍學取柳和軟撓之成箕]。"后以"弓箕"比喻父子世代相傳的事業。
1.弓與劍。
2.指武藝或用武。
3.傳說黃帝騎龍仙去,群臣攀附欲上,致墜帝弓。又黃帝葬橋山,山崩,棺空,唯劍存。見《史記·封禪書》﹑漢劉向《列仙傳·黃帝》◇因以"弓劍"為對已故帝王寄托哀思之詞。
1.北宋邊境人民的自衛武裝組織。
1.即弓手。
2.操弓箭的士卒。
雕塑。法國布爾德爾作于1909年≌拉克勒斯系希臘神話中的英雄。作品以激烈的動感和獨特的構圖,賦予赫拉克勒斯以現實中的人的精神。他粗壯的雙手拉著彎弓,兩腿叉開,全身肌肉隆起,顯示出一種超人的力量。
1.制弓的人。
1.制弓六材之一。用以黏合弓干。
1.舊時婦女經裹纏后成弓形的小腳。
2.古時幞頭的兩垂腳稍曲成弓形,謂之弓腳。宋代輦官多戴雙弓腳幞頭。
1.弓和箭。繳,系著生絲繩的箭。
1.附在弓干外面的筋條。制弓用筋,能使箭深入。
1.弓和旌。古代征聘之禮,用弓招士,用旌招大夫。《左傳·昭公二十年》"昔我先君之田也,旃以招大夫,弓以招士。"《孟子·萬章下》"敢問招虞人何以?曰'以皮冠,庶人以旃,士以旗,大夫以旌。'"后遂以"弓旌"泛指招聘賢者的信物。
2.借指延聘。
1.元官署名,屬武備寺。
1.方言。步弓兩足間的跨度。引申指土地面積。
1.見"弓鞋"。
1.復姓『有弓里戍。見《后漢書.獨行傳.溫序》。
1.挽弓的力量。
2.弓的發射力。
1.神名。
1.即弓鞋。
1.騎射。亦泛指武事。
1.弓和弩。亦指射術。
2.使用弓弩,謂習射。
1.宋官署名。
1.蛇蛻的別名。
1.騎馬射箭。
1.正弓的工具。
2.喻規矩﹑規范。
1.謂父子世代相傳的事業。
1.制弓的人。
1.亦作"弓梢"。
2.弓的兩端末梢。
3.借指弓。
1.見"弓弰"。
1.漢應劭的祖父應郴為汲令,以夏至日詣見主簿杜宣,賜酒,時北壁上有懸赤弩,照于杯,形如蛇。宣畏惡之,酒后便胸腹痛切,多方醫治不愈。郴知其事,于故處設酒,杯中復有蛇。謂宣"此壁上弩影耳,非有他怪。"宣即愈。事見漢應劭《風俗通·怪神·世間多有見怪驚怖以自傷者》◇因以"弓蛇"指人對事物的錯覺。
1.弓術,射技。
1.謂彎下身體。多形容恭敬之狀。
1.弓箭。
2.借指武藝。
1.似弓之形。
2.弓的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