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猶一時半刻。
1.即夷貉。古代指中原以外的少數民族。
1.復姓『田廣孫田癸為第三氏。見宋鄧名世《古今姓氏書辯證》卷三十。
產業劃分的類別之一。指第一、第二產業以外的產業。中國分為四個層次(1)流通部門,包括交通運輸、郵電通訊、商業、飲食、物資供銷和倉儲等業;(2)為生產和生活服務的部門,包括金融、保險、地質普查、房地產、公用事業、居民服務、旅游、咨詢信息等業;(3)科學文化和教育部門;(4)國家機關、政黨機關、社會團體等部門。
即解放戰爭②”(1207頁)。
鄧小平1989年6月16日同幾位中央負責人的談話要點。編入《鄧小平文選》第三卷。提出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必須要有一個核心。政治局常委會要注意樹立和維護這個集體和這個集體核心。經濟要保持一個比較滿意的發展速度,大膽改革開放,抓緊懲治腐敗,保持政治穩定,抓好黨的建設。
1.在言語活動中﹐指稱說話人與聽話人以外第三方的﹐為第三人稱。如"他"﹑"她"﹑"它"﹑"他們"等﹐在敘事性文學作品中運用第三人稱是最常見的敘述方式。
1.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江水二》"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絶﹐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因以"第三聲"指令人凄切的猿鳴聲。
2.指普通話陰平﹑陽平﹑上﹑去四類字調中的上聲。如"板""此""鬼""也"等字調為第三聲。
毛澤東劃分三個世界”的內容之一。指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擺脫了帝國主義、殖民主義統治,取得獨立的新興國家。它們的人口約占世界人口的70%以上。從20世紀50年代的萬隆會議到不結盟運動,第三世界已成為世界上反帝、反殖、反霸和維護世界和平的主力軍。
解放戰爭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主力之一。由抗日戰爭時期華中新四軍大部和山東八路軍一部發展而成。1945年10月和11月分別組成津浦前線野戰軍(1946年1月改稱山東野戰軍)和華中野戰軍。1947年1月合編為華東野戰軍,陳毅任司令員兼政委。1949年2月改為第三野戰軍。曾參與發動濟南戰役、淮海戰役、渡江戰役。解放了整個華東大陸及沿海大部島嶼。1950年4月,第三野戰軍番號被撤銷,8月并入華東軍區。
1.當事雙方以外的一方。
2.特指插足他人家庭﹐與夫婦中的一方保持不正當男女關系的人。
1.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初﹐胡秋原﹑蘇汶等人﹐自稱是居于國民黨反動文人和左翼革命文學陣營之間的所謂"第三種人"。他們的核心思想是"文藝自由"論﹐并用以反對左翼文學所提倡的文藝為革命政治服務的主張。
1.評定獎賞。
1.宅第﹐住宅。
劇本。英國莎士比亞作于1600年。孿生兄妹西巴斯辛和薇奧拉在海上遇難,流落異地。薇奧拉女扮男裝,成為公爵的侍從,為公爵和他的戀人奧麗維婭伯爵小姐傳遞情書,不久薇奧拉自己愛上了公爵,而伯爵小姐卻愛上了女扮男裝的薇奧拉。西巴斯辛到此尋找妹妹,因兄妹面貌相像,伯爵小姐把他當作薇奧拉表示愛情。最終誤會解除,兩對情人成為眷屬。
1.但使。
1.猶第宅。
采用大規模集成電路制造的電子計算機。其研制始于20世紀70年代初,具有以下特征在規模上,一方面向巨型化發展,出現了運算速度達幾億次的巨型機,另一方面向微型化發展,出現了小巧靈活的微型機;在使用上進入了以網絡為特征的時代;在功能上逐步向智能化發展。中國于1983年制成運算速度達上億次的巨型機。
戲劇術語。在鏡框舞臺上,一般寫實的室內景只有三面墻,沿臺口的一面不存在的墻,被視為第四堵墻”。
1.指普通話陰平﹑陽平﹑上﹑去四類字調中的去聲。如"授""璐""宋""套"等字調為第四聲。
解放戰爭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主力之一。由抗日戰爭時期進入東北的八路軍、新四軍及東北抗日聯軍發展而成。1945年10月組成東北人民自治軍,1946年1月改稱東北民主聯軍。1948年1月改稱東北人民解放軍,8月整編為東北野戰軍,林彪任司令員,羅榮桓任政委。1949年3月改為第四野戰軍。曾舉行遼沈戰役,參與發動平津戰役、渡江戰役,解放東北全境和華北、中南、華南廣大地區。1950年4月,第四野戰軍番號被撤銷,并入中南軍區。
1.猶第宅。
1.復姓。東漢時有第五倫。見《后漢書》本傳。
完全擺脫傳統體系結構和技術的束縛,以嶄新的理論和技術來開發的新型電子計算機。目前還處于研制階段。這是一種進一步接近人腦功能的能聽”、會說”的知識信息處理機。
泛指帝國主義在別國內部組織和安插的,由叛徒、內奸、破壞分子組成的反動勢力。1936年至1939年西班牙內戰時期,由德國、意大利法西斯軍隊支持的西班牙叛軍,向西班牙共和國發動進攻,叛軍將領摩拉宣稱,已有四個縱隊在進攻首都馬德里,而第五縱隊”已在馬德里潛伏作內應。以后,第五縱隊”就成為鉆進革命隊伍內部搞破壞的反動力量的代名詞。
1.猶門下﹑閣下。古代多用于對長官的敬詞。
1.猶行第。家族內同輩人的排行次第。
1.次第;次序。
1.等第次序居首位或首位的。
2.形容程度最深;最重要。
1.排在第一的座位。比喻首要地位。
1.指領導核心中居于首位的領導人。
產業劃分的類別之一。一般指以農業為主的產業。中國則還包括林業、牧業、漁業等。有的國家把礦業也列入第一產業。
1925年1月,占據廣東東江地區的軍閥陳炯明,在英帝國主義和北洋軍閥的支持下,乘孫中山北上之機,以救粵軍總司令”名義,率部進犯廣州。廣東革命政府以粵、滇、桂、湘各軍組成東征聯軍,以黃埔軍校教導團和學生軍為主力,于3月底擊潰陳炯明主力。4月20日,滇軍進駐惠州,第一次東征勝利結束。
即北伐戰爭”(210頁)。
1914-1918年帝國主義國家兩大集團為重新瓜分世界而進行的戰爭。兩大集團為同盟國(由德國、奧匈帝國和意大利等國組成)和協約國(由英國、法國和俄國等國組成)。1914年6月的薩拉熱窩事件是這場戰爭的導火線。戰爭主要在歐洲進行。初期,同盟國占上風。1917年后,協約國逐漸掌握主動權。1918年,同盟國軍隊全線潰敗。11月11日,德國投降,戰爭宣告結束。這場戰爭共有三十三個國家卷入,死傷三千余萬人,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世界性戰爭。
又稱電子管計算機”。以電子管為主要電路元件的電子計算機。第一臺電子管計算機于1946年在美國制成,取名埃尼阿克(eniac)。1946-1957年生產的電子計算機都是第一代電子計算機。
1.古新羅國謂王侯族為第一骨﹐其余貴族為第二骨。
1.指最重要的官位。
即國際工人協會”。世界無產階級第一個群眾性國際組織。1864年9月在倫敦召開的國際工人會議上宣告成立。馬克思出席了大會,并起草了《國際工人協會成立宣言》和《國際工人協會臨時章程》,提出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的口號。1876年因組織形式不適應形勢發展而宣布解散。1889年第二國際成立后,國際工人協會被稱為第一國際。
1.猶言第一流。形容程度上達到極點。
1.第一等。
1.比喻事情的開頭。
1.猶言第一等。
1.指才能﹑德行﹑姿容等方面最好的人。
2.指科舉中式名列第一者。
1.在言語(書面或口頭)活動中﹐指稱說話人自己的﹐為第一人稱。如"我"﹑"我們"等。在文學作品中第一人稱"我"可以是作者自己﹐也可以是虛構的人物。
法院對案件的最初一級審判。在我國,普通的第一審案件由基層人民法院管轄,但是性質較嚴重、問題較復雜、影響較重大的第一審案件,按其不同程度,分別由中級人民法院、高級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管轄。最高人民法院的第一審就是終審。
1.指普通話陰平﹑陽平﹑上﹑去四類字調中的陰平聲。如"哀""方""肌""秧"等字調為第一聲。
毛澤東劃分三個世界”的內容之一。指美國和蘇聯兩個超級大國。它們依靠遠比別國強大的經濟、軍事力量,在世界上劃分勢力范圍,對別國進行政治干涉、經濟剝削、軍事侵略,企圖稱霸世界,是造成當時國際緊張局勢的根源。
1.技藝最強的能手。
2.直接的﹐帶有原始性質的。
1.戰地的最前線。
2.指直接從事生產勞動等實際活動的地方或崗位。
以直接作用于各種感覺器官的具體刺激。如聲、光、熱、味等為信號的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