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非極性鍵形成的分子。如h2、o2、n2等。由極性鍵形成的分子,如果電荷分布是對稱均勻的,也是非極性分子。如在甲烷(ch4)分子中,四個c-h鍵都是極性鍵,但由于碳原子位于正四面體中心,四個氫原子位于正四面體的四個頂角,對稱地排列在碳原子的周圍,電荷分布對稱均勻,故也是非極性分子。
生長在水里可供食用的一類蔬菜。分為深水和淺水兩大類。能適應深水的有蓮藕、菱、莼菜等,作淺水栽培的有茭白、水芹、慈姑、荸薺等。
1.唐杜甫《陪鄭廣文游何將軍山林》詩之五"剩水滄江破,殘山碣石開"◇以"水剩山殘"多指亡國或經過變亂后國土分裂﹑山河殘破的景象。
1.古代以水為名的官長。
2.周朝官名。
3.指水神。
4.水軍。
5.船夫;漁夫。
1.水氣;潮氣。
2.沾水變潮;潮濕。
3.因經常坐臥濕地,汗出沾衣或涉水淋雨等引起的病癥。
1.指流水與水中之石。
2.猶泉石。多借指清麗勝景。
1.見"水木清華"。
1.水邊的市集。
1.指游水的技能。
1.關于江河水利的事宜。
2.指駕船﹑泅水之類的事情。
1.亦作"水埶"。
2.水流的趨勢。
3.指水位或水的流量與沖力。
4.指游水的技能。
1.游船上用水力機械操縱的各色木偶。
2.指裝有這類游戲器具的彩船。
1.水濱。
1.船工,駕船的人。
2.指船員。
3.水兵。
4.船員職稱之一。船舶艙面工人。擔任操舵﹑帶纜﹑保養船體﹐以及消防﹑堵漏﹑維修裝卸用具等工作。
1.《禮記.檀弓下》"孔子曰'啜菽飲水盡其歡,斯之謂孝。'"菽,泛指豆類◇以"水菽"借指粗淡的飲食,常用作孝養父母之典。
1.鼠的一種。生活于水邊。
1.秦始皇以昔時文公出獵獲黑龍,以為水德之瑞。水在五行中由一終始相次為六,故規定數以六為紀,符﹑法冠皆六寸,而輿六尺,六尺為步,乘六馬。這種規定叫"水數制"。
1.一種人造石料,制作過程是用水泥﹑石屑或小石子等加水拌和,抹在建筑物的表面,半凝固后,用硬毛刷蘸水刷去表面的水泥漿而使石屑或小石子半露。
1.舊時指成色低的銀子。
1.臨水寺廟。
1.一種形狀像牛的水獸。
1.藻類植物。可入藥。
2.落葉喬木。為我國特產植物。分布于廣東﹑福建﹑廣西﹑江西﹑四川﹑云南等地。
1.指爭水灌田所引起的訴訟。
1.指南朝劉宋。劉裕取得帝位后,自稱以水德王。故舊史或稱為"水宋"。《南齊書.高帝紀上》"昔金德既淪﹐而傳祚于我有宋﹐歷數告終﹐實在茲日﹐亦以水德而傳于齊。"
1.見"水溲餅"。
1.以水和面制成的餅。
1.草名。
1.謂棲息于水。
2.指在舟中或水邊過夜。
3.白菖蒲的別稱。見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草八.白昌》。
1.水上住宿,臨風野餐。形容旅途生活艱苦。
1.夜宿于水,日行于山。形容長途跋涉。
1.魚的隱稱。僧人素食,諱言葷腥之名,因魚往來水中,形似穿梭,故稱。
給水工程中調節水量的構筑物。一般用鋼筋混凝土、磚石、鋼材等建造。由水柜(或水箱)、塔架、基礎和管道構成。外形像塔,故名。管道連接水柜與給水管網或用戶水管。在水壓作用下,用水量小于供水量時,超量水自動進入水柜儲存;用水量大于供水量時,水柜內儲水自動流出供應用戶。
哺乳綱,鼬科。半水棲獸類。體型細長。眼小,嘴角有硬須。四肢粗短,趾間有蹼。毛棕色,短而密,有光澤。生活在水邊,主要吃魚,也食蛙、蟹和水鳥。毛皮名貴,馴養后能用來捕魚。
1.苔藻類植物。也叫石發﹑石衣﹑水衣﹑水綿﹑藫。可吃。
1.猶言水上景色。
1.深水池。
1.臨水的廳堂。
1.池塘。
1.指低洼﹑多水地區。
1.取水的器具。
1.水與天。多指水天交接處。
1.水光與天色相渾。形容水天相接的遼闊景象。語本唐王勃《滕王閣詩序》"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1.圍有田埂,用以蓄水種稻的耕地。
2."水田衣"的省稱。
1.袈裟的別名。因用多塊長方形布片連綴而成,宛如水稻田之界畫,故名。也叫百衲衣。
2.指用各色布塊拼合而成的衣服。
1.臨水的亭子。
1.盛水的器具。一般是長圓形,多有提梁。
1.引水的竹筒。
1.竹制的水筒。
地表面的水和土水土流失。引申指一個地區的自然條件水土不服|不習水土,必生疾病。
防止水土流失、保護水土資源的各項措施。包括生物措施(如造林種草)、工程措施(如修梯田、魚鱗坑)和耕作措施(如等高耕作)。以小流域為單元,各項措施結合,進行綜合治理。
雨水沖蝕缺乏植被保護的地表,水分和表土同時流失,使土層逐漸變薄變瘠的現象。通常發生在丘陵和山區。由人為因素和自然因素造成,其中因經濟活動不當導致天然植被破壞是主導因素。中國水土流失以黃土高原的丘陵溝壑區最為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