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和順的妻子。
1.周代掌管宮廷飲食滋味溫涼及分量調配的醫官。
1.哺乳動物。大的約四尺長,小的二尺左右,舌頭細長,能伸出口外,舔食螞蟻和其他昆蟲。產南美洲熱帶地方。
1.靠封邑租稅生活。
2.指古代君主賜予臣下作為世祿的封地。
3.唐宋時亦作為一種賜予宗室和高級官員的榮譽性加銜。
1.吃喝。
2.指酒和肴饌。
1.戰國齊人陳仲子的別稱。其兄食祿萬鐘。陳仲子以為不義之祿,不享用,而另居于于陵,身自織屨,妻辟纑,以勞動所得易衣食之資。曾三日無食,眼花耳聾,見井上有蟲食過大半之李﹐匍匐往食。時人以為廉士。孟子則謂"仲子惡能廉?充仲子之操,則蚓而后可者也。夫蚓上食槁壤,下飲黃泉。"見《孟子.滕文公下》。
1.吃的和用的。
2.吃,喝。
3.做食物用。
4.可以吃的。
1.供食用的油。如菜油﹑豆油﹑花生油﹑芝麻油等。
1.比喻幕賓受到重視﹑優待。語出《戰國策.齊策四》"齊人有馮諼者,貧乏不能自存,使人屬孟嘗君,愿寄食門下……居有頃;倚柱彈其劍,歌曰'長鋏歸來乎!食無魚。'左右以告,孟嘗君曰'食之,比門下之客。'"。
1.比喻調換口味,使不單調。鯖,魚肉合燒的美味。
1.竹輿床,竹轎。
1.飾玉的食器。一說為服食玉屑。
1.比喻物價昂貴,生活艱難。
1.人進食的要求。
1.可以腌制食品的糟。
1.漢劉向《列仙傳.安期先生》"安期生者瑯耶阜鄉人也,賣藥海邊,時人皆言千歲翁。秦始皇東游請見,與語三日三夜,賜金璧數千萬。出于阜鄉亭,皆置去﹐留書,以赤玉舄一量為報曰'后數年來求我于蓬萊山'"《史記.封禪書》"少君(李少君)言上(漢武帝)曰'臣常游海上,見安期生。安期生吃巨棗,大如瓜。'"后遂以"食棗約"指仙人的約會。
1.享用稅收。語出《左傳.文公十一年》"宋公于是以門賞聐班﹐使食其征﹐謂之聐門。"杜預注"門﹐關門。征﹐稅也。"
1.靠職務所得而生活。
1.比喻善學而知識淵博。語出《呂氏春秋.用眾》"善學者若齊王之食雞也,必食其跖數千而后足。"高誘注"跖﹐雞足踵。喻學者取道眾多﹐然后優也。"
2.比喻廣泛搜求,點滴積累知識。
1.手的第二指。
2.指家庭或家族人口。
1.預兆將有口福。語出《左傳。宣公四年》"楚人獻黿于鄭靈公。公子宋與子家將見。子公之食指動,以示子家,曰'他日我如此,必嘗異味。'及入,宰夫將解黿,相視而笑。公問之,子家以告。及食大夫黿,召子公而弗與也。子公怒,染指于鼎,嘗之而出。"
1.食用燒烤的肉類。
1.指裝載糧食等的輜重車。《史記.西夷列傳》﹕"﹝武帝﹞乃拜蒙(唐蒙)為郎中將﹐將千人﹐食重萬余人﹐從巴蜀筰關入﹐遂見夜郎侯多同。"司馬貞索隱﹕"食貨輜重車也。"一說糧食和衣重。
1.見"食茱萸"。
1.果木名。又稱欓子。落葉喬木。有刺,果實紅色,味辛辣,可用作調味品,又可入藥。
1.指鼠。
1.見"食箸"。
1.亦作"食筯"。
2.筷子。
1.北齊彭城王高浟為政清廉的故事。浟曾為滄州刺史,為政嚴察,部內肅然。天保四年,征為侍中,離任時,人吏送別悲號。父老數百人相率具饌曰"自殿下至來五載,人不識吏,吏不欺人,百姓有識已來,始逢今化。殿下唯飲此鄉水,未食此鄉食,聊獻疏薄。"浟重其意,為食一口。。事見《北齊書.彭城王浟傳》◇遂用作典故,以"食饌一口"形容為政清廉。清張岱《夜航船.政事.清廉》有"食饌一口"。
1.見"食桌"。
1.亦作"食卓"。
2.飯桌。
1.戰國時,魏將樂羊為表示忠于魏國,而忍心吃了中山國烹其子所做的羹。事載《戰國策.魏策三》﹑《中山策》﹑《韓非子.說林上》。
2.混飯吃的人。
3.方言。食物。
1.謂吃自己兒子的肉以媚主邀功。
1.螳螂的別名。
1.享用所管轄地區或封邑的賦稅。
2.指地主收取田租剝削農民而生活。
1.靠收取賦稅而生活。
1.進餐時的座位。
1.見"塒雞"。
又稱土茴香”。傘形科。一二年生草本,植株有強烈香味。葉羽狀分裂。夏季開小黃花。原產歐洲南部,中國東北、甘肅、廣東等地有栽培。嫩莖葉可作蔬菜。果實可提取芳香油,入藥有驅風、健胃、散瘀等作用。
1.唐代文學家皇甫湜與詩人張籍的并稱。
1.水清澈貌。
2.清廉貌。
1.梳妝鏡匣上的裝飾。
2.大釘。
1.一種桅農作物的鼠。
2.比喻狡猾的壞人。
3.指螻蛄。
1.指因修史而周納成的獄案。《痛史》有《莊氏史案》。
2.歷史定論。
1.漢代大史學家太史公司馬遷和班固的并稱。
1.歷史記載的代稱。指史冊。
2.指修史之筆。
3.指執史筆之人,史官。
4.史家記敘史實的筆法。
1.史書。
1.史冊上不斷有這類記載。形容歷史上經常發生同類事情。
1.修史的才能。
1.謂史事的裁斷能力。
1.史冊,史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