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我國,指捏造事實,偽造證據,作虛假告發,企圖使他人受到刑事處分的行為。誣告陷害同錯告或檢舉失實有原則區別。
1.謂五行說中的木德。
1.舊謂淳厚﹑質樸的稟性。
2.木的性質。
1.草木的嫩芽。
1.果實名。鹽麩子的別名。
2.干燥時泌鹽植物樹葉上出現一層鹽霜,可以刮取下來食用,謂之木鹽。也叫樹葉鹽。或謂其地水氣咸,凝鹽生樹上。
1.木制的硯臺。
1.《莊子.山木》載莊子行于山中,見大樹因不材而免于被人砍伐;后又見主人選殺不會鳴叫的雁以享客。弟子疑而問于莊子"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終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將何處?"莊子笑曰"周將處乎材與不材之間。"這是古代道家全身遠禍的處世態度◇因以"木雁"比喻有才與無才。
1.木雁。鴈,同"雁"。
1.清末天地會引眾入會時,以竹插地,糊紙作門,稱為"木楊城"。又用桌椅搭制,囑令入會者由此門進入"城"內,結為兄弟。
1.指在興造宅邸﹑宮殿等建筑上窮奢極侈。妖,反常怪異的現象。
2.指草木發生的怪異現象。
1.鷂鷹的一種。
1.即木星。七曜之一。參見"七曜"。
1.方言。立即;迅速。
1.見"馬溜子船"。
1.見"馬溜子船"。
1.指晉馬敦。因曾任沠督,故稱。
1.古民族名。相傳為漢馬援南征所率將士的后代。
2.猴子。
3.游手好閑的人;二流子。
1.同"馬流"。
2.猴子。
1.方言。指猴子。
馬來西亞古城。人口465萬(1982年),華人占75%。曾為王國都城和東南亞國際貿易中心。現為馬來西亞重要海港。輸出以橡膠、椰干、水產為主。市內有與滯下西洋有關的三保井、三保廟、三保山等古跡。
1.指負圖出河的龍馬。
1.見"馬蜂"。
1.節肢動物,體圓長。由20個環節構成,背面有黃黑相間的環紋。棲息在陰濕的地方,觸之則蜷曲如環,并放出臭味。晝伏夜出﹐吃草根或腐敗的植物。又稱馬蚿﹑馬蚰﹑百足。參閱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蟲四.馬陸》。
1.馬和鹿。
2.鹿的一種。體長,肩高,耳大,有如小馬,故稱馬鹿。雄的有角,最多生八叉。毛色夏季赤褐色,冬季灰褐色,臀部灰白色。我國多產于東北﹑內蒙﹑西藏等地。毛皮可做褥墊或制革,肉供食用,鹿茸入藥。
3.梵語mahallaka的日語譯音。無知,愚蠢。日語亦用以罵人﹐謂笨蛋;混蛋。
1.變易馬鹿的形象。語本《史記.秦始皇本紀》所載趙高指鹿為馬的故事◇以比喻顛倒是非﹑混淆黑白。
1.古指可以供馬馳行的大路。
2.今指城市或近郊的供車馬行走的寬闊平坦的道路。
中國故事片。明星影片公司1937年攝制。袁牧之編導,趙丹、周璇、趙慧琛主演。東北流亡女小云被迫為娼,妹妹小紅隨琴師賣唱街頭。鄰居報販老王和吹鼓手小陳,對她倆由同情而產生愛情。流氓頭子欲霸占小紅,老王幫助小紅藏匿鄉間。流氓偵知往劫,小云掩護小紅脫逃,被流氓刺死。
1.指廣泛流傳而未經證實的消息。
1.見"馬路牙子"。
1.障泥。
1.馬和騾。泛指畜生。
2.由公驢和母馬交配所生的雜種。身體較驢騾大,耳朵較小,尾部的毛蓬松。俗稱騾。
1.拴馬的繩。
1.做為馬糧的麥。佛教傳說,佛受阿耆達婆羅門王請,安居彼國﹐與五百比丘共食三月馬麥。是佛十難之一。
1.南朝宋鮑照《代出自薊北門行》"疾風沖塞起,沙礫自飄揚;馬毛縮如猬,角弓不可張。"后因以"馬毛猬磔"形容狂風大作,氣候惡劣。
1.馬尾。
1.西漢文學家司馬相如和枚乘二人的并稱。
一譯《馬姆洛克教授》。劇本。德國沃爾夫作于1933年。猶太醫生馬門教授堅信科學與政治無關,直至納粹分子霸占了他創辦的醫院,對他進行種種迫害,他才認清了法西斯的兇殘面目,終于不甘屈服而自殺。
1.長形的臉面。
2.迷信傳說閻王手下的鬼卒,頭像馬首。
3.古時沿著城墻所建的一系列在平面上凸出于墻面外的墩臺。其作用是加固城體,便于觀察和夾擊攻城敵兵。
1.猶牛頭馬面。
1.即馬頭娘。
1.馬頭娘之別稱。
1.用馬拉磨。謂辛苦勞作。
1.即馬黑。
1.母馬。
1.鬼臼的別名。見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草六.鬼臼》。
1.漢馬瑤的別號。
2.牧苑;牧場。
尼加拉瓜首都。人口1089萬(1992年)。農產品集散地。全國最大工業中心,主要有紡織、煉油、制革、食品等。商業較盛。交通樞紐,泛美公路經過,鐵路通太平洋岸主要港口,并有國際機場。位于火山活動地帶,1931年和1972年曾先后遭大地震破壞。
1.即馬奶酒。
1.蒙古﹑哈薩克族等以馬乳制做的一種傳統飲料。制法是將馬奶倒入皮革袋中,反復撹動,使之發酵,待三五天略有酸味后,即可飲用。能久存,適于牧民遠處放牧時飲用。
1.見"馬瑙"。
1.亦作"馬腦"。
2.寶石名。即瑪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