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妻子。
1.穿狐裘坐熊席。形容生活奢侈。
1.指皇帝。
1.相傳春秋時,楚莊王奢靡無度,欲以大夫禮厚葬愛馬。優(yōu)孟聞之,巧言諷諫,詼諧相勸"請為大王六畜葬之。以壟灶為槨,銅歷為棺,赍以姜棗,薦以木蘭,祭以糧稻,衣以火光,葬之于人腹腸。"事見《史記.滑稽列傳》◇遂用作典故,謂被焚。
1.鎧甲。
1.掛置衣服的架子。
1.比喻徒具形骸的無用之輩。
1.衣服和佩巾。語本《詩.鄭風(fēng).出其東門》"縞衣綦巾。"余冠英注"'巾',佩巾也。"
2.衣服和頭巾。
3.指裝殮死者的衣服與單被。
4.指青領(lǐng)衣和方巾。明清時的秀才服式。
5.借指秀才的資格和待遇。
1.見"衣襟"。
1.亦作"衣衿"。
2.古代指交領(lǐng)或衣下掩裳際處◇亦指上衣的前幅。
1.舊指富貴后回到故鄉(xiāng),含有向親友鄉(xiāng)里夸耀之意。
1.猶言衣錦還鄉(xiāng)。
穿錦繡的服裝榮耀地回歸故鄉(xiāng)衣錦榮歸,好不風(fēng)光。
1.同"衣錦褧衣"。
1.見"衣繡夜行"。
1.見"衣繡夜行"。
1.見"衣繡晝行"。
1.見"衣繡晝行"。
1.猶衣衫藍(lán)縷。屩,用麻﹑草做的鞋。
1.腋下的衣縫。指掛肩或腰身。
1.貯藏衣物的府庫;堆存大批衣物的處所。
1.形容人消瘦。
1.衣角。
1.猶一絲不茍。
1.語本《禮記.經(jīng)解》"《易》曰'君子慎始;差若豪(毫)牦,繆以千里'。"《大戴禮記.保傅》"《易》曰'正其本,萬物理;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故君子慎始也。"盧辯注"據(jù)《易說》言也。"謂差錯雖微,造成的桅甚大。
1.謂專心其事,所好不二。《荀子·修身》"凡治氣養(yǎng)心之術(shù)﹐莫徑由禮﹐莫要得師﹐莫神一好。"楊倞注"一好﹐謂好善不怒惡也。"元李治﹑清王念孫均以楊注為非。李謂"一好﹐謂純一其好﹐思慮不雜。"王謂"一好﹐謂所好不二。"見《敬齋古今黽》卷五及《讀書雜志·荀子一》。
1.一聲號哭。
1.一口氣完成。
1.一聲叱咤。佛教禪師于弟子參見時,常大喝一聲,斷其妄想,以示警醒。如百丈參問馬祖道一,馬祖振威一喝◇百丈謂其門下曰"佛法不是小事,老僧昔被馬大師一喝,直得三日耳聾眼黑。"見《景德傳燈錄·洪州百丈山懷海禪師》。參見"棒喝"。
1.謂將軍事文書一分為三,陸續(xù)寄送,以期保密。
何其;多么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
1.猶言一種種。
1.一條河流。
2.滿河。
1.猶言索性,干脆。多指下極大的決心。
1.猶言一掛。
2.謂一行﹐一列。
1.同"一哄而散"。
1.見"一哄"。
1.一下子就跟著行動起來。多含貶義。
1.亦作"一哄而散"。亦作"一閧而散"。
2.在一片吵鬧聲中散去。亦表示突然﹑混亂地散去。
1.極小之市。
1.一聲呼喚。
2.一聲怒吼。
3.一聲號召。
1.一聲呼喚﹐百人應(yīng)諾。形容權(quán)勢顯赫﹐侍從眾多。
1.一聲呼喚,人皆響應(yīng)。形容接應(yīng)的人很多。
1.立刻;馬上。
2.一會兒。
1.一忽,一會兒。
1.方言。形容跑得快。
1.一只狐貍腋下的皮毛。常用以喻指少量的皮毛或珍貴的皮毛。
1.一個盛物的葫蘆。亦泛指一盛食之器。
2.道家傳說壺中別有天地﹐因常以"一壺"喻宇宙或仙境。
3.特指一壺酒。
1.《詩.小雅.小昮》"不敢暴虎,不敢馮河。"《論語.述而》"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原謂空手搏虎,徒步渡河,喻有勇無謀,冒險行事◇在元劇中以"一虎不河"比喻不顧一切。
1.笏為古代朝會時所執(zhí)的手板,長方形◇因以一笏表示物之狹長者。
2.古稱銀五十兩為一笏,相當(dāng)于一錠。
1.開花一次。
2.謂銅錢五枚。舊時計數(shù),常以"五"進(jìn)。
聲明: 本網(wǎng)站大部分資源來源于網(wǎng)絡(luò)或網(wǎng)友,僅供交流學(xué)習(xí),如有侵犯了你的權(quán)益,請發(fā)送郵箱到feedback@deepthink.net.cn 本網(wǎng)站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移除相關(guān)內(nèi)容 刷刷題對內(nèi)容所造成的任何后果不承擔(dān)法律上的任何義務(wù)或責(zé)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