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醒而臥;躺臥。
1.道教所奉東岳廟中的泰山神。迷信謂其掌管人間生死。每年夏歷三月二十八日舉行祭祀。
1.古族名。古代越人的一支。相傳為越王勾踐的后裔。秦漢時分布在今浙江省東南部﹑福建省北部一帶『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東越王馀善反漢,旋被其部屬所殺。部分族人被迫遷入江淮地區(qū)。參閱《史記·東越列傳》。
2.指閩東或浙東地區(qū)。
1.泛指田園。
1.同"東張西望"。
1.向四處張望。
1.同"東張西望"。
1.東邊的池沼。指長安東陂池。
2.指傳說日所出處的昫谷。
1.指黃宗羲及其弟宗炎﹑宗會。黃氏系浙東馀姚人,故稱。
1.金元之際,蒲鮮萬奴據(jù)遼東立國曰大真,歷史上亦稱東真,意為東方女真。參見"東夏"。
1.指中國。震,震旦。印度古時稱中國為震旦。中國在東方,故稱。
1.向東征伐。
2.東行。
1.謂四處征伐。
1.語本《書.仲虺之誥》"惟王不邇聲色,不殖貨利,德懋懋官,功懋懋賞……東征西夷怨,南征北狄怨。"本謂商湯向一方征伐,則另一方人民埋怨他不先來解救自己◇因以"東征西怨"謂帝王興仁義之師為民除害,深受百姓擁戴。
見〖正教〗。
1.謂說話辦事含糊敷衍。
1.秦漢時掌管織造的少府屬官之一。
1.北京內(nèi)城東北城門名。元代為大都的崇仁門,明時更今名。
1.謂多方指點吩咐。
1.晉室南渡后對浙江會稽一帶的泛稱。亦專指會稽。
1.東漢后期,劉焉占據(jù)四川益州,收編南陽﹑三輔等地流民而組成地主豪強軍隊的名稱。參閱《后漢書·劉焉傳》。
1.宋時人對范諷及其追隨者的稱呼。
1.東駛之舟。
1.謂周圍的船只。
朝代,公元前770-公元前256,自周平王(姬宜臼)遷都洛邑(在今河南洛陽市西)起,到被秦滅亡止。
長篇小說。明代馮夢龍改編余邵魚《列國志傳》為《新列國志》,一百零八回,清代蔡元放繼續(xù)修訂并加評語,改今名。內(nèi)容包括西周末期至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五百多年間發(fā)生的歷史事件,展現(xiàn)了春秋戰(zhàn)國由紛爭而趨于統(tǒng)一的歷史進程。文字樸實流暢而文學(xué)性稍差。
1.指松花江下游及其支流所產(chǎn)的珍珠,顆大光潤,極為名貴。清帝與王公以之為冠飾,并以多少分等秩。亦稱北珠。
1.東方的諸侯。
1.漢班固《西都賦》"有西都賓問于東都主人。"后因以"東主"為東都主人的省稱。
2.東家;店主;房東。
1.謂奔喪在東廂房以麻束發(fā)。
1.來回轉(zhuǎn)動。亦指到處走動。
中國畫。明代沈周作。紙本冊頁。設(shè)色。原共二十四幀,明萬歷年間佚三幀,今存二十一幀。所畫為作者友人吳寬之父吳孟融居住的莊園--東莊的景色。墨色濃潤,線條圓勁,糅粗筆細筆于一體,別具特色。
1.《韓非子.說林上》"慧子曰'狂者東走,逐者亦東走,其東走則同,其所以東走之為則異。故曰,同事之人,不可不審察也。'"本謂同一行為,目的各異◇以"東走迷"謂形似實異的迷人現(xiàn)象。
1.謂邊跑邊回顧。表示念舊。
1.同"東奔西撞"。
1.謂從各方面節(jié)省。
1.古代占卜用龜?shù)囊环N。龜甲前長而甲緣青色。
1.《左傳.文公七年》"酆舒問于賈季曰'趙衰﹑趙盾孰賢?'對曰'趙衰,冬日之日也;趙盾,夏日之日也。'"杜預(yù)注"冬日可愛,夏日可畏。"后以"冬愛"比喻仁愛慈惠。
哈薩克族的弦樂器,形狀略象半個梨加上長柄,一般有兩根弦或四根弦。也作東不拉。
①用白菜或芥菜葉腌制成的干菜。②冬季貯存、食用的蔬菜,如大白菜、胡蘿卜等。
1.亦作"冬臧"。冬季農(nóng)家把收獲之物貯藏起來。
2.指某些鳥獸冬季遷徙或蟄伏。
1.工部的別稱。
1.舊時臘日所舂之米。
真菌的一種,寄生在鱗翅目昆蟲的幼體中,被害的幼蟲冬季鉆入土內(nèi),逐漸形成菌核,夏季從菌核或死蟲的身體上長出菌體的繁殖器官來,形狀像草,所以叫冬蟲夏草。可入藥。簡稱蟲草。
1.見"冬住"。
1.謂冬天儲存的食物。
1.亦作"冬蔥"。
2.野菜名。蔥的一種。
1.冬末。
1.象聲詞。
1.街鼓的俗稱。唐時設(shè)置在京城街道的警夜鼓。
1.冬夜的燈。
聲明: 本網(wǎng)站大部分資源來源于網(wǎng)絡(luò)或網(wǎng)友,僅供交流學(xué)習(xí),如有侵犯了你的權(quán)益,請發(fā)送郵箱到feedback@deepthink.net.cn 本網(wǎng)站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移除相關(guān)內(nèi)容 刷刷題對內(nèi)容所造成的任何后果不承擔(dān)法律上的任何義務(wù)或責(zé)任